共23题,约31470字。
河北省部分学校2023届高三年级大数据应用调研联合测评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我们能从诗歌中借鉴什么呢?从艺术的角度说,我们能够借鉴的主要就是诗的语言。因为小说有人物、情节,戏剧还有舞台、表演等,而诗歌则除了语言以外,什么都没有。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既不能舍弃语言,又不应被概念和逻辑性所局限,诗歌因此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在形式上,诗歌要分行。古典诗歌过去是可以不必分行的,那是因为古典诗歌在形式上具有鲜明的节奏性,不分行也等于分了行。分行也好,节奏也好,都是为了有利于摆脱散文与生俱来的逻辑性和连续性,使语言中感性的因素得以自由地浮现出来,这也就是诗歌语言的飞跃性。节奏是富于跳跃感的,它有利于诗歌语言的飞跃,捕捉到我们日常语言中所难以捕捉到的新鲜感受。语言是人类非常宝贵的创造,有了语言,才有充分的思维,才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使人类从本能向无限发展。可是,艺术需要鲜明的感性,而语言中的感性却是间接的。音乐可以使用音响,绘画可以使用色彩、线条,它们都能直接诉诸听觉和视觉。而语言就不能直接被感受,而是通过许多概念的间接认识。所以,这是一个困难,诗歌的艺术就在于能充分地发挥语言的创造性来获得最新鲜、最丰富的感受。杜甫的名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给我们以何等深刻的印象!但诗人不过是使用了“落日”“大旗”“马”“风”这样一些概念。这便是语言的艺术性,证明了诗歌创作的成功。也许有人会问,既然语言表达直接感受有这样那样的困难,那么又何必作诗呢?像这两句诗画出来不就行了吗?可是又有哪幅画能取代杜甫这两句诗所给我们的鲜明的艺术感受呢?这正是各门艺术各有各自所取得的成就。其实,归根结蒂,任何一门艺术都不能没有思想上的活动,若单凭感官功能,我们在视力上、听力上就都不如飞禽走兽,那么还谈得上什么高度的艺术呢?形象因此也要通过思维来表现,而语言乃是思维的翅膀,各门艺术在这里就都不妨称之为是一种语言。诗歌凭借于语言因此是占了便宜,而并不是吃了亏。当然也存在着需要克服的难处,而掌握任何一种艺术手段也总是难免有难处的。问题在于能否创造性地充分运用这所有的便宜,突破其中的难关而已。
(摘编自林庚《漫谈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借鉴-诗的国度与诗的语言》,有删改)
材料二: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时并见,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杨柳东风树,青青央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天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是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了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青”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所以春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常在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
(摘编自林庚《青与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和小说、戏剧等不同,我们能够借鉴诗歌的只有语言。而这一借鉴的困难之处在于语言不能直接被感受,而是通过概念的间接认识。
B.语言和图画都可以传达鲜明的艺术感受,诗歌语言是思维的翅膀,给我们的印象会更加深刻,而图画的形象没有思想上的活动。
C.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在古代诗词中,草与柳一直经常地同时并见,代表着富有生意的绿色世界。
D.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绿和青相比,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青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诗歌语言的问题,但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鸡声茅店月”的意境,用绘画和诗歌带给我们的艺术感受肯定是不同的。
C.诗歌凭借于语言虽然占了便宜,但是在借鉴上存在着更难以克服的难处。
D.“万条垂下绿丝绦”中的“绿”真实地再现了春天的场景,描写生动形象。
3.依据原文信息,下列诗词名句中的“青”与绿无关的一项是(3分)
A.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B.白云如孤峰,半落青松里。(黄渊耀《秋日闲居》)
C.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D.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写作思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活中,我们为什么经常使用“青山绿水”来形容春天或美景?请结合材料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相关内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重要概念的分析理解能力,注意结合句子和文段意思,仔细辨别分析,认真推敲。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
……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包打市民银行走到学校里去。他手放在口袋里,紧紧地抓住那卷钞票。
银行里的人可跟他说不上情。把钞票一数:
“还少二十!”
“先生,包国维的操衣还是新的,这二十……”
“我们是替学校代收的,同我说没有用。”
钞票还了他,去接别人缴的费。
缴费的拥满了一屋子,都是象包国维那么二十来岁一个的。他们听着老包说到“操衣”,就哄出了笑声。
老头对他们打招呼似地苦笑一下,接着他告诉别人-包国维上半年做了操衣的:那套操衣穿起来还是挺漂亮。
“可是现在又要缴,现在。你们都缴的么?”
那批小伙子笑着你瞧瞧我,我瞧瞧你,堆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