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700字。 《恐龙无处不有》优质课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筛选信息,了解说明内容,理清结构。
2、梳理思路,感知推理过程,明确顺序。
3、品读语言,体会表达特点,学会赏析。
4、训练思维,学习科学方法,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1. 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 感受文章独特的语言魅力,领略科普小品文的魅力。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的思维方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今统治地球的是人类,人类的历史也不过几百万年。在人类出现之前,曾有一种爬行动物统治过地球,这种爬行动物是什么呢?是恐龙。然而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一亿六千万年的恐龙突然消失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一个谜。如今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恐龙化石,这意味着什么呢?恐龙灭绝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对此,美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分别做出了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短文《恐龙无处不有》。
二、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55年入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做生物化学助理教授,后专职从事写作,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科普作品有《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 《数的趣谈》等。重要的科幻文学作品包括“机器人系列”“银河帝国系列”“基地系列”中的多部中长篇小说。
三、文题解说
《恐龙无处不有》用双重否定的形式,突出强调了恐龙哪里都有的事实,揭示了文章内容。
四、生字、词
漂移(piāo)俯冲(fǔ)岛屿(yǔ)褶皱(zhě)携带(xié)两栖(qī)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不解之谜:解不开的谜。比喻还没弄明白的或难以理解的事物。
五、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1—6):由在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引出本文的核心论题——“恐龙无处不有”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有力证据。
第二部分(7—14):用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证明了大陆漂移假说。
第三部分(15):总结全文,突出主旨,再次点明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是“板块”学说的有力证据。
六、问题探讨
1、结合全文理解第1段的作用。
开头这两句是议论句,点明主旨,总领全文,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用“紧密相连”“影响”等词语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暗示了文章说明的中心。“肯定”一词,表明作者对这个观点的支持。
2、第2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在南极海岸附近发现恐龙化石,在令人信服的同时,也为下文问题的提出做了铺垫。
3、第3段中说“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又是由何而来?
1986年,人们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化石。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了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之所以说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各地,是因为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得出的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有”。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在南极如何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通过深入研究,他们得出的结论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4、怎样理解第4段“如果把这个发现…….重要得多”这句话?
这句话在文中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表明作者的思维触角已经伸向另一个领域。正是把恐龙化石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思考,才使作者进一步追问,最终得出大陆在漂移的结论。而这个理论为地质界几乎所有问题提供了答案。由此可见,由此及彼的思维方法往往是发现、解决新问题的先导。这对我们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都会有所启迪。
5、第5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第5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用设问句英法人们的思考,激发读者的兴趣。
6、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第6段)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接之谜。—举例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