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700字。 七年级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竹里馆》——王维山水诗品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王维及其创作特点
2.了解诗句意思,并通过描绘的景象,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
重点难点
1.通过赏析诗歌内容,丰富描绘诗歌画面,感悟意境。
2.了解诗中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一、 视频导入
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段动画,边看边思考,一禅小和尚与师父在雨中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清晨阳光下晶莹的露珠,泉水之中回旋的落叶,雨后拔节生长的竹笋。美存在于自然任何一处细 微当中。而这需要内心恬淡宁静才能看到。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对自然山水之景有过体察与描写。然而心态不同,所感受到的美也不尽相同。今天我们来学习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歌,体会他对自然山水的独特情怀。
二 、了解作者
孟子曾说读诗要“知人论世”,诗人的创作倾向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的经历息息相关。读王维的诗,要先了解王维其人。课前布置了相应的预习任务。现在我来考察大家
对诗人王维的了解程度。
【基本信息 创作特点】(展示)王维,字摩诘。盛唐诗人。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官至尚书右丞。崇信佛教。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己怀。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他创作了著名的《竹里馆》。那就让我们走进这幽幽竹林,感受王维眼中的山水之美,山水之静。
三、悠然月夜居竹林
“三分诗,七分读。”朗读对于诗歌意境的展现至关重要。先放声自主朗读两遍,边读边揣摩重读及停顿。
谁愿意来为大家展示你的朗读? (找学生点评,从重读 停顿) 再读
听配乐朗读,揣摩技巧 配乐齐读
齐读 边读边想象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1、苏轼曾称赞王维诗歌“诗中有画”。你能否用优美的语句重现王维诗文中展现的画面? (抓住了典型景物,竹林和明月。那谁能在他的基础上作补充。充分展开你的联想,画面当中的景物,又是怎样的呢?) 景物:清幽 活动:绝俗 高雅
在这样的场景之中,你能够读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景致与内心的宁静】宁静淡泊 悠然自得
作者虽未言明自己的感受,但却将将自己的主观情愫融入到自然景物之中,让景物替自己传情达意。读这样的诗歌,会感觉到“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也是山水诗的特点。
四、静心细观赏自然
竹林之外,王维依旧以平静的心态观照自然之景。晚年归隐山林,潜心佛法。佛教讲究以禅入定,由定生慧。即静坐静心,让自己的心神与自然万物合而为一。所以在对山水的描绘中,折射出诗人宁静的心绪。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朗读
这首诗所展现出的情景,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概括?——“静” 作者是如何表现山涧之“静”的 景:花落 月出 鸟鸣 动景衬托静景
花落之态如何感知?(听到的响动 掉落衣服上的触感 拂来的淡淡芬芳 风吹拂时细微的掉落)
月出无声 而山鸟惊飞(鸟已习惯了山中的寂静)
山涧之中只听得鸟在鸣叫 更显幽静“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静景 夜静春山空 仿佛空无所有
明代胡应麟“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特点:静谧富有生机
你能用富有表现力的文字,将这幅静谧之景表现出来吗。
能够对自然山水体察到如此 细微,这体现了诗人怎样对待感情? 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五、回顾善思勤归纳
回响清脆鸟鸣声的春山之景令人回味。这就是山水诗的魅力所在。通过对王维两首诗的品读,你能总结出品读此类写山水景物诗歌的方法吗 山水诗 品读方法:
1.知作者。(知人论世)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