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12830字。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学段检测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文化体系中的“家国天下”意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如今制度化儒家已然解体,社会形态、家庭结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尽管如此,汲取家国天下意识传统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家作为基本情感纽带对我们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弘扬传统孝道,强化纽带和责任意识。家族观念基于血缘的原初信赖关系,安土重迁的中国农耕文明进一步充实了家族的机能。人伦情感亦因血缘而来,在情感依托的层面上,家的意义超越任何经济的成本-收益分析。现代社会主张的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建设并不矛盾。正如搬用熟人社会的伦理原则到陌生人社会是不合理的,反过来将陌生人社会的规则搬用到家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如何能够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切换。在现代化生产和协作上依照公共理性、法制精神;在家庭与私人领域,弘扬孝悌之道,忠恕相待,爱敬相与。这要求对家庭伦理和孝道进行理性的阐发和合理的引导,使得家庭伦理与公共理性彼此呼应。
其次,“家国天下”意识是现代中国伦理的重要维度,它既连接传统的修齐治平,也连接社会、民族、国家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家与国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家是社会的细胞,国是维护家的外部屏障,家国的良性互动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儒家家国天下的教化传统历史地塑造了中国人的内在人格与精神世界,《中庸》的“修齐治平”深入到一代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内化为热爱祖国与家园的担当精神。在今天,心怀家国天下便是个体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与忧患意识,是主动追求民族统一、国富民强的精神,也是国家认同感和责任意识的来源。
最后,支撑和实现“家国天下”精神的是仁爱的“生生”之德。中国人内心的“天人合德”实际指向更为广阔的世界中的相生相与,它肯定世界是交感的,自然规律和人世伦理是可以相互推演的,也是相互一致的。仁爱原则也是动态原则,原始儒家主张根据内在的“生生”之德,在矛盾的转化中主张“穷达以时”“与时偕行”。宋儒也以“生生”释“仁”,把原始儒家的“仁”范畴与《易》之“生生”相结合,使仁升格为表示天人合一的本体范畴,把“相生”当作自然万物蕴含的内在目的。仁爱原则也是“相生”的凝合原则,这在伦理意识上表现为中正平和、诚实无欺、敬爱相与,虽有竞争,但在竞争中能够冷静达观、互利互惠,实现“里仁”之美,建构互助型社会。
由此可见,儒家教化传统中的“家国天下”意识体现了传统时期的“中国智慧”。它成为“大一统”的重要思想基础与施政方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传统的“家国同构”早已超越了其原始意义,从社会结构升华为精神结构,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时代已变,儒家教化论内秉的优秀文化部分也将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家国天下”意识,以其温柔敦厚的底色、生生不息的活力、和合共生的包容心,不仅能为个体生命提供精神关怀,而且有助于维系各民族的和睦共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积极的精神动力,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大力弘扬。
(摘编自金香花《“家国天下”观念的历史形成及其现代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制度化的儒家已然解体,如今有必要对家国天下意识进行重建。
B.现代“家国天下”意识连接着个体、社会和民族,包含着个体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C.借助家庭中建立于血缘基础上的人伦情感求得的回报,远高于任何经济活动中的收益。
D.原始儒家认为世界是交感的,在矛盾转化中要“与时偕行”,与宋儒的观点有根本不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重点论述了公共精神与家庭伦理的关系,应做到在不同的关系当中正确地进行切换。
B.第三段通过讨论家与国的辩证关系,强调家国一致、爱家爱国、心怀天下的重要性。
C.本文总体上看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方式,中间三个段落采用的则是层进式结构。
D.尾段总结并深化中心论点:重新认识传统“家国天下”意识,理解其现代价值和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庸》“修齐治平”比儒家“家国天下”更进一步,已内化为国人的爱国和担当精神。
B.中国农耕文明“安土重迁”思想助推了家族的形成和发展,也强化了人们的家族观念。
C.马克思主义在儒家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将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
D.中国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强调互助互利、在合作中竞争,这也是传统仁爱思想的体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发展中,总有一些思想观念,受到人们的尊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这种最高指导原则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能够激励人心,在民族的精神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可以称为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亦可简称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有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思想可以称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