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25560字。
高2024届高二(上)月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班级、学校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一届常委会批准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东方大国。古代劳动人民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勤劳的智慧,在农业生产中总结了一套天气季节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体系经验,创造出“二十四节气”这一农业历史文化。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分别为春分和秋分。春秋著作《尚书》中已经对节气有了记述,西汉刘安的《淮南子》一书里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的记载。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计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做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它的天文位置。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活动,认知了一年中不同时令的主要天气变化,节气划分时也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四季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大小暑、大小雪则反映了较为具体的天热阴冷情况,而惊蛰、清明等反映了生物随着季节天气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现代社会中“二十四节气”依然能在农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中起到较大的指导作用。人们可以通过“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清楚地知道现在相应的时节与主要的天气变化,并及时地调整作息习惯或安排相应的衣食住行以适应节气。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与民间文化相结合,已成为了人们固定的节日。虽然二十四节气带来了不少益处,但在千百年传承的同时,伴有或多或少的迷信内容,使得部分受教育水平过低的群众有时将某些灵异现象附会在民俗活动中。所以我们在继承“二十四节气”传统民俗时,应该保持辩证的眼光传承传统的节气文化以及风情民俗。
在科技水平、教育水平以及生产水平大幅度提升的今天,“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应抓住契机,激发国人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增强文化自信,让外国人士了解中华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摘编于徐旺生、张勃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幕。随着“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冬奥会开幕式缓缓开启,一幅幅节气的美丽画面对应着中国古典诗词或谚语,将中国元素与冬奥会完美融合,惊艳了世界。
多年来,有关部门从多层面、多维度深入实施二十四节气相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尤其是近年来,伴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温,人们文化自觉意识日渐增强,“二十四节气”以多种面貌和形态在当代生活中展现出蓬勃生机。
博物馆中的文物要“活起来”,体现中华民族独特智慧和生产生活方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应如此。立夏之际,暑气来袭,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不仅保持着在立夏时节吃乌饭蚕豆、喝立夏茶等传统习俗,而且转化创新,进一步发挥立夏习俗在休闲娱乐、饮食养生等方面的功用。比如,举办“跑山迎夏”活动,将立夏习俗融入大运河节气和旅游发展中:建设二十四节气主题公园,对立夏习俗进行旅游资源的转化,等等。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都有助于加强社区凝聚力,满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需求,提高生活品质。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渗透在诗歌、绘画、音乐、舞蹈以及传统工艺中。近年来,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文化产品日渐丰富。二十四节气在物候、风景、人文等层面上的丰富内涵,更是让它成为文创设计青睐的主题。二十四节气主题的折扇、书签等文创产品层出不穷,在日用中展现岁时节令之美。发挥不同文艺形式所长,利用多媒体传播格局,二十四节气文化传承传播的形式、内容和渠道得以拓展,其内蕴的文化生命力也得到激活。
传承发展二十四节气文化,青少年群体是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从2013年起,采用民族曲调说唱的贵州石阡“说春”传承人,走进当地学校,举办创作展演及传承活动,教学生制作土牛、编写“说春”教材。这些活动不仅生动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知识,而且培养了青少年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摘编于刘宁、林继富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大火西流又立秋,凉风至透内房幽;一庭白露微微降,几个寒蝉鸣树头。
一瞬中间处暑至,鹰乃祭鸟谁教汝;天地属金始整肃,禾乃登堂收几许。
无可奈何白露秋,大鸿小雁来南洲;旧时玄鸟都归去,教令诸禽各养羞。
自入秋分八月中,雷始收声敛震宫;蛰虫坯户先为御,水始涸兮势向东。
寒露人言晚节佳,鸿雁来宾时不差;雀入大水化为蛤,争看篱菊有黄花。
休言霜降非天意,豺乃祭兽班时意;草木皆黄落叶天,蛰虫咸俯迎寒气。
1. 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5天为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
B. 一年中不同时令的天气变化在二十四节气中都有体现,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四季的开始,而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
C.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大约在春秋时期,作为一套天气季节与农业生产相关的体系经验,它的形成离不开古代劳动人民的观察与总结。
D.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不仅反映季节等自然现象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还影响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能与举世公认的四大发明相提并论,说明二十四节气的地位和影响已经被很多人认可,此次申遗成功也证明了这一点。
B.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C. 二十四节气一方面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许多帮助,另一方面也迷惑着部分受教育水平过低的民众,它具有两面性。
D. 成功申遗,冬奥惊艳的二十四节气传承与保护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应抓住契机,使其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焕发新的活力。
3. 根据材料三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立秋时分,暑气渐消,凉风来袭,带来幽幽凉意。
B. 白露时分,秋寒渐起,白露微降,寒蝉感阴而鸣。
C. 秋分时分,盛雷收声,小虫培穴,水量逐渐下降。
D. 霜降时分,豺狼多食,草木枯落,小虫进入冬眠。
4.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 精神血脉,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如何推动二十四节气“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谈一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龙偃月刀
韩少功
何爹剃头几十年,是个远近有名的剃匠师傅。无奈村里的脑袋越来越少,包括好多脑袋打工去了,好多脑袋移居山外了,好多脑袋入土了,算一下,生计越来越难以维持——他说起码要九百个脑袋,才够保证他基本的收入。
这还没有算那些一头红发或一头绿发的脑袋。何爹不愿趋时,说年轻人要染头发,五颜六色地染下来,狗不像狗,猫不像猫,还算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