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820字。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唐人古体
  ①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②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诗歌韵调皆不同于晋、宋以前的纯任自然。
  ③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诗选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④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说话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与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类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与过去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不同,唐人古体在形式上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形式。
  B.古体诗在唐代的生命力并不强,因为此时出现了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强劲的近体诗。
  C.虽然明清的部分学者贬抑唐人古体诗的成就,但是不能就此抹杀唐人古体诗敷陈充畅的特色。
  D.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一诗,会有发扬蹈厉的感觉及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说古体诗特点,再说唐古体的新变与评价,最后说唐古体五言与七言的差别。
  B.文章第二段先后从表现范围和音节声律这两个方面论述了古体诗在唐代发生的新变。
  C.文章第三段引用李攀龙的话,说明了明代格调论者认为唐人古诗是汉魏古诗的“变体”。
  D.文章第四段通过举例和对比,论证了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与韵律感上的不同。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体诗在唐代发生新变主要是因为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及人的思想情感变得复杂。
  B.唐代古体诗对今体诗的格律或吸取或排斥,形成了有别于纯任自然的独特的诗歌韵调。
  C.五言古体安详舒缓,七言古体发扬蹈厉,因此,五言古体更宜叙事,而七言古体更宜抒情。
  D.五言和七言古体在与音乐的结合上走向不同道路,源于字数不同导致的节奏、韵调不同。
  二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一“ 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人民日报社,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
  信中,袁隆平说: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年- -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