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990字。

  唐山名校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说明:
  1.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将卷Ⅰ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将卷Ⅱ答案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建构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的首要任务是确立散文文体的核心。散文的特点是自由与真
  实。散文没有自己特定的文体标识,其写作内容无所不包,它也没有属于自己的结构要求
  和特殊写作技巧,散文唯一的不自由是不能任意虚构,真实是它的最基本要求和最可贵品
  质。虽不一定是客观上的真人真事,但作者在主观上起码不能有意虚构,更重要的是文中
  所写的必须是真情实感,在散文中,真实的作者始终在场。因而,如果追问散文的真正核
  心是什么,只能说是“人——文”。在散文中,“人”与“文”一体两面,“人”是散文作
  者自己,而“文”是“人”的创造物,亦是“人”得以呈现的文本符号。小说、戏剧和诗
  歌也包含作者与作品两个层面,但这些文体作者隐藏在形式和话语背后,而散文的“人”
  与“文”之间无须话语装置和形式中介,作者在文章中是直接在场的,散文是“人文一体”
  的直接呈现。
  以“人——文”为核心,散文文体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知识与经验层面,二是思想
  与情感层面(理性与情感),三是精神与境界层面,四是文体与语体层面。知识与经验、
  思想与情感、精神与境界三个层面是散文的内涵层面,由具体到抽象层层叠加、内化和升
  华。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情感关乎内容的宽度(丰富性)与深度(深刻性),其中知识与
  经验层面是直接性、事实性和偏于客观性的内容信息,诉诸叙述、描述和说明思想与情感
  层面与前者相伴相生,“理不可以直指也,故即物以明理;情不可以显言也,故即事以寓
  情”(刘大櫆《论文偶记》),思想统摄知识,经验伴随情感,是基于前者的偏于主观性的
  方面,诉诸议论与抒情,表现为散文的理趣和意境。精神与境界层面是在前述两个层面基
  础上的最终升华与结晶,是散文内涵的最高层面,涉及散文整体的精神品质、价值立场、
  道德理想和性灵情致等,是散文最终达到的境界,也是前述两个层面的人格化,是散文的
  核心——写作主体人格的最终显现。文体与语体层面则是以上三个层面的符号显现,是读
  者直接接触到的信息符码,前三个层面必须经由它来表现,是散文核心的另一面——文的
  承担者。在散文理论的四个层面中,精神与境界、文体与语体是“人”的最直接显现。精
  神与境界形成散文的“人格”,文体与语体形成散文的“文格”。
  一篇好的散文取决于其展现的作者人格的高度,它往往有丰富新颖的知识与经验、美
  好的情感与趣味、健全的思想和高尚的精神境界。“文格”是通过文体与语体体现出来的
  “文”的品质,是与人格相统一的文章的符号层面,包括文体、结构、笔调、修辞、文字
  等。文格是人格的自然延伸,与人格息息相关,“人格”与“文格”相互映照、相得益彰。
  “人格”与“文格”的融合形成散文整体的“风格”。
  (摘编自汪卫东《文章传统与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的重构》)
  材料二∶
  如前所述,“文以载道”的古代散文与“自我表现”的现代散文,在作者“自我”的
  真实性上有着本质的差异。前者服务于政治范畴的“道”,以“道”遮蔽、隐匿并封闭作
  高三年级语文期中考试 共8 页 第 1页
  家的“自我”;后者则是表现本真的“自我”,社会生活中的作家与文本中的“自我”具有同一性:“我”就是“我”,“我”写,故“真我”在。
  “自我”本真的中国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孔子的“修辞立其诚”和庄子的“法天贵
  真”的思想观念。《庄子•渔父》中庄子借孔子与客人的对话,阐述其求真的思想:“真者,
  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孔子、庄子都要求首先从个人内心世界里求真,先哲均把“真”归入主观心灵世界的
  范畴。这种内心求真的观念,无疑是散文本体哲学构成的历史文化基因。在古代散文中,
  在"文以载道”的文化霸权话语之外,“主情”说、“性灵”说等“异端邪说”,均包含着朴
  素的追求自我的“人本主义”的思想,这些美学思潮及一些作家的创作实践,与“载道”
  的主流文学,相辅相成地组合成中国文学的悠久传统。
  英式随笔的创始人蒙田,也在其《Essay》一文阐述过“自我”本真的思想:“我要人
  们在这里看见我的平凡、纯朴和天然的生活,无拘束亦无造作:因为我所描画的就是我自
  己。”“自我”本真,原本也是自蒙田创始之后英式随笔的文章哲学。另外,叔本华的唯我
  主义的本体论,尼采关于“人的心灵在宽阔的回旋路上追上自己”的主张,柏格森的“直
  觉主义”学说,这些哲学观念支持着英式随笔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把艺术表现的立足点
  从客观转向主观、从外在的客观观察转向内心体验与发现,从而真实地表现潜意识、非理
  性的“自我”——创作主体的自身。
  鉴于上述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五四”以后散文文本哲学——表现“自
  我”本真,它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它纵向继承中国的古典哲学,横向借鉴英式随笔
  求“真”的原创思想与西方现代主义哲学中关于艺术与“自我”的观念,是中西哲学思想
  超越时空的整合与重建。
  (摘编自吴周文《中国现代散文审美特质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散文要求必须抒发作者本人的真情实感,而文本中的人和事可以存在一定的虚
  构。
  B.小说、戏剧和诗歌也包含着作者与作品两个层面,而散文是“人文一体”的直接呈现。
  C.散文文体以“人——文”为核心,最能体现这一核心的两个层面分别是思想与情感,
  文体与语体。
  D.现代散文中作家表现的是本真的“自我”,这与“文以载道”的古代散文有本质差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现代散文的真实性,都对中国现代散文理论进行了探索。
  B.知识与经验、思想与情感二者在深刻性上逐层递进,二者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也不相同。
  C.精神与境界层面是表现作家主体人格最重要的层面,它决定了一篇散文的高度。
  D.现代散文对“自我”本真的追求,更多的是受英式随笔以及西方现代哲学的影响。
  3.下列选项,最适合引用为论据来证明“表现‘自我’本真,它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的一项是( )(3分)
  A.(唐代)韩愈:“愈之为文……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
  B.(明代)袁宏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C.(唐代)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D.(近代)梁启超:“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
  4.中国古代有“文如其人”的说法,认为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与作者人品、性格直
  接相关,这一说法在现代散文中同样适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高三年级语文期中考试 共8 页 第 2页
  5.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之作,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其在散文文体四个层面的体现。(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 题。
  逝 川
  迟子建
  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
  着下来了。
  泪鱼是逝川独有的一种鱼。这种鱼被捕上来时双眼总是流出一串串珠玉般的泪珠,渔
  妇们这时候就赶紧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
  “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了……”从逝川被打捞上来的泪鱼果然就不哭了,它们在岸
  上的木盆中游来游去,仿佛得到了意外的温暖,心安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