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蔡教书之《论语》十二章
【学生版】小蔡教书2024届高二第一学期培养型练习(肆·1) .docx
【教师版】小蔡教书2024届高二第一学期培养型练习(肆·1) .docx
【教师版】小蔡教书2024届高二第一学期培养型练习(肆·2) .docx
【教师版】小蔡教书2024届高二第一学期培养型练习(肆·3).docx
【教师版】小蔡教书2024届高二第一学期培养型练习(肆·4) .docx
【学生版】小蔡教书2024届高二第一学期培养型练习(肆·2).docx
【学生版】小蔡教书2024届高二第一学期培养型练习(肆·3) .docx
【学生版】小蔡教书2024届高二第一学期培养型练习(肆·4) .docx
小蔡教书之《论语》十二章.ppt
小蔡教书2024届高二第一学期培养型练习(肆•1)
【湖南省九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非攻①(节选)
鲁迅
子夏的徒弟公孙高来找墨子,已经好几回了,总是不在家。这次,因为公孙高刚一到,墨子也适值回家来。他们一同走进屋子里。
公孙高眼睛看着席子的破洞,和气地问道:
“先生是主张非战的?”
“不错!”墨子说。
“那么,君子就不斗么?”
“是的!”墨子说。
“猪狗尚且要斗,何况人……”
“唉唉,你们儒者,说话称着尧舜,做事却要学猪狗,可怜,可怜!”墨子说着,站了起来,匆匆地跑到厨下去了,一面说:“你不懂我的意思……”
他穿过厨下,到得后门外的井边,绞着辘轳,汲起半瓶井水来,捧着吸了十多口,于是放下瓦瓶,抹一抹嘴。墨子又跑进厨房里,叫道:
“耕柱子!给我和起玉米粉来!”
“先生,是做十多天的干粮罢?”他问。
“对咧。”墨子说,“公孙高走了罢?”
“走了。”耕柱子笑道,“他很生气,说我们兼爱无父②,像禽兽一样。”
墨子也笑了一笑。
“先生到楚国去?”
“是的。你也知道了?”墨子让耕柱子用水和着玉米粉,自己却取火石和艾绒打了火,点起枯枝来沸水,眼睛看火焰,慢慢地说道:“我们的老乡公输般,他总是倚恃着自己的一点儿小聪明,兴风作浪的。造了钩拒③,教楚王和越人打仗还不够,这回是又想出了什么云梯,要怂恿楚王攻宋去了。宋是小国,怎禁得这么一攻。我去按他一下罢。”
他回到自己的房里,在壁厨里摸出一把盐渍藜菜干,一柄破铜刀,另外找了一张破包袱,等耕柱子端进蒸熟的窝窝头来,就一起打成一个包裹。衣服却不打点,也不带洗脸的手巾,只把皮带紧了一紧,走到堂下,穿好草鞋,背上包裹,头也不回地走了。从包裹里,还一阵一阵地冒着热蒸气。
墨子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觉得脚底上很发热,停下来一看,鞋底也磨成了大窟窿,脚上有
……
小蔡教书2024届高二第一学期培养型练习(肆•3)
【湖南省九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家山好•刘述①
挂冠归去旧烟萝。闲身健,养天和。功名富贵非由我,莫贪他。这歧路、足风波。水晶宫里家山好,物外胜游多。晴溪短棹,时时醉唱里棱罗。天公奈我何。
【注】①刘述:字孝叔,湖州(别称“水晶官”)人。举进士,神宗时累官刑部郎中。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宋时,词牌名与词的情感、内容已大多没有关联,本词却是个例外。
B. “挂冠”用典,指辞官归隐。“旧烟萝”代指故乡,透露出故乡风景之美。
C. “水晶宫”与“晴溪短棹”暗相呼应,写出江南水乡特色,点出人物活动。
D. 这首词不避口语,委婉含蓄,不经意写来,意到语工,不期高远而自高远。
16. “挂冠”之后,词人感慨颇多。词中抒发了哪些人生感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1)由“功名富贵非由我,莫贪他”可以看出词人对功名富贵的厌弃;(2)由“闲身健,养天和”“水晶宫里家山好,物外胜游多”可以看出对悠闲自得生活的喜爱;(2)由“天公奈我何”可以看出词人摆脱世俗功名羁绊的豪放洒脱。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D.“委婉含蓄”错误,“功名富贵非由我,莫贪他”“多风波”“家山好”“天公奈我何”等用语直接表露词人对功名富贵的厌弃以及对家乡美景以及生活的喜爱,语言直白。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分析诗歌思想情感态度的能力。
“挂冠”是指辞去官职,考生需要找出词人辞去官职之后的表现,根据这些表现概括人生感慨。
如“功名富贵非由我,莫贪他。这歧路、足风波”是说功名富贵不由人掌控,不要贪恋,并用“歧路”来指之前的为官之路,认为这条道路“足风波”,由此可以看出词人对功名利禄以及仕途的厌弃。
如“闲身健,养天和”“水晶宫里家山好,物外胜游多。晴溪短棹,时
……
小蔡教书2024届高二第一学期培养型练习(肆•4)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新高三第一次联合测评】
材料一:
人类的阐释自始至终都在追求真理性和澄明性,那是人类向往的阐释目标,也是阐释的理想境界。真理和澄明虽然昭示的是阐释的两个不同的层级,但都指向一个事实:阐释是面向公众的。这意味着阐释是一种公共性的行为,只有坚守公共性,才能圆人类的阐释之梦。离开公共性,阐释不可能,更遑论真理性和澄明性!阐释本身有它的内在规则,这个规则总体来说极为复杂,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好随意确定。它可能是整个人类的规则,也可能是生活在特定区域或国家、操持不同语言、从事不同专业研究者的规则;它遵循的是人性的共同性,或者是沟通、交流之后业已达成的共同性,其终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实现意义的澄明。
我们言说政治,政治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言说历史,历史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言说道德、伦理,道德、伦理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谈论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公共性本身不是一种价值判断,但它又蕴含着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公共性包含着真理和谬误。真理不可能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族群都是真理,更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谬误也是。当然,这种公共性是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没有永远的真理和谬误,而公共性却是永远的。公共性的存在需要公共阐释去解惑释疑,需要公共阐释去彰显真理。在一定程度上,公共阐释维持着时代的公开、透明,维持着社会的公平、公正,维持着政治的民主、正义,维持着人类的审美判断。
(摘自李健《共阐释:作为一种阐释理论的合法性》)
材料二:
“公共阐释”也即“阐释的公共性”,是对文学阐释行为根本属性的一种界定。任何一种阐释行为,都是一种参与生活、理解世界的方式,只有“公共阐释”才能让每一个个体有效并且高效地充分对话。与之相对的,则是“个体阐释”,也即阐释的个体性。它强调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都有着自己的个性、性别、民族与生活经历,对待同一问题的视角与态度确实存在着诸多差异。但是,如果仅仅将两者确定为二元对立的概念,显然是将问题简单化了。一般来说,“个体阐释”中会带有“公共阐释”的烙印,每一个个体都不是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的;而“公共阐释”中也会带有“个体阐释”的痕迹,如果没有个体作为基础,就不会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