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400字。  《马说》优质课教学设计(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诵读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充分领悟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培养文言文的语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2.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环境,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
  1.诵读品味法;2.自主学习法;3.讨论点拨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识文章
  在过去没有机械的时代,每个英雄的生命中总有宝马良驹为伴,能够驰骋疆场,日行千里。陪伴项羽早期所向无敌的骏马“乌骓”;载着刘备越过檀溪,摆脱追兵的宝马“的卢”;还有那跟随吕布大展神威赢得“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美称的“赤兔马”。“好马配英雄”,令人羡慕。倘若这些好马没有配上英雄,或者没有赏识者的怜爱,是否还会让人羡慕,名垂后世?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韩愈的《马说》,去看看千里马如何才能配英雄的情况吧。
  二、简介作者,明确目标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湖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著有《韩昌黎集》等。
  通过以上了解,你认为韩愈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达到什么目标呢?请大家观看课件先明确一下。
  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培养文言语感;2.识记并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3.明确“说”的体裁,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4. 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三、技巧朗读,感知全文
  语文课缺少不了“书声朗朗,笔间点点”,尤其是文言文,更要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现在,请大家来读课文,注意读准屏幕上的字音,要读得准确、流畅。你们说是一起读呢,还是选派一个代表读呢?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衹辱(zhǐ)    骈死(pián)    尽粟一石(sù)(dàn)
  食马者(sì)   不外见(xiàn)  邪(yé)
  知不足而改之,现在老师为大家示范朗读这篇课文,拿起你们手中的笔,根据老师范读时的停顿和你的语感,划分好节奏停顿,体会作者的感情。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字词过关,疏通文意
  现在我们一起解决字词问题。老师把重点字词说出来,同学们用小组知识抢答的方式完成,看哪个小组最厉害!
  1.下列加点字你知道它本来是哪个字吗?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