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17350字。

  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50分
  本试卷共8页,包括四个部分21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等相关信息。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不按要求填涂的答案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美育即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宗旨在于立德树人。中国古典戏曲有着独特的美育范式。戏曲舞台上表现出来的声腔和形象,因可愉悦感官、心灵,又能感化人心而彰显出重要的美育价值。
  “陶情”是古典戏曲美育传统的主题之一。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演形式。经过高度提炼后,在戏曲舞台上呈现出华丽的角色造型、精彩的“唱念做打”和曲折的戏曲冲突,无不引发观众看戏、听戏和品戏的兴趣,促成他们在感官继而在心理层面产生基于审美共识的情感共鸣。在创作与鉴赏的相互依存关系中,戏曲和心悦性的美学价值被强调,并将戏曲的情感力量化作“以美育人”的媒介,完成了古典戏曲美育的审美实践。
  “风教”也是古典戏曲美育功用的体现。古典戏曲于内容上秉承了“兴观群怨”“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从而在基调上确定了“厚人伦,美风化”的美育宗旨。劝善惩恶、辨明是非、弘扬忠孝等,皆是古典戏曲呈现“教化”意义的美育主题。大众皆耳熟能详的《窦娥冤》《赵氏孤儿》《桃花扇》《中山狼》等剧目,因传递出是非、爱憎、曲直、善恶等伦理道德价值而盛传不衰。以“美风化”为文化使命,古典戏曲也完成了“劝使为善,诫使勿恶”的德育实践。
  “美风化”是唱响古典戏曲功用的主旋律,贯穿于戏曲美育观演进的始终。戏曲承载教化意义的天然功利性能够被持续性地激活潜藏能量,主要源于因变则通,因通则久。在通与变并行的演进逻辑中,持续绽放着艺术魅力。
  通者,指千古不变之精神传统。古典戏曲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诸如《精忠记》彰显的“精忠报国”之家国情怀,《桃花扇》传递的“天下兴亡”之担当意识,《桃园结义》体现的"侠肝义胆”之忠义精神,《窦娥冤》宣扬的“公正平等”之价值理念,以及各类剧目中至今仍蕴含的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之时代价值,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源,也是国人生成并坚定文化自信心的理论基石之一。浓厚的文化情结使得不同时代的观众形成了基于民族认同的价值观,也激励了他们不断反刍、消化其中内涵,进而提出戏曲美育构想的新方案。
  变者,指依时代语境而适时更新的美育内涵。“美风化”的美育实践总是与民族精神的构建密切相关。基于映射不同时代民族精神的问题意识,古典戏曲的美育内涵也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封建王朝时期戏曲美育的路径选择是高台教化,在诗教传统的影响下,古典戏曲承载的德育价值被突出。在抵抗外辱和寻求民族出路的抗争时代,戏曲美育观则立足思想启蒙立场,成为宣扬“启蒙”与“救亡“精神的重要文艺载体。20世纪80年代以降,随着中国社会转型和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戏曲美育的首要目标已经被提升为追求戏曲的艺术美,尤为注重传承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进入数字化时代,如何利用新媒介的影响力,让古典戏曲走进课堂、走向大众,弘扬并传播其艺术魅力,又成为当前戏曲美育的重要课题。
  基于“通”与“变”的演进逻辑,古典戏曲美育观在今天既对“发现美”有所传承,又踏上了深入“探索美”的新征程。继承和激活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要求在新的时代重新审视与丰富戏曲美育的内涵,并挖掘出其与时俱进且历久弥新的重要意义。
  (摘编自刘玲华《文化自信与古典戏曲美育观的理论重构》)
  材料二:
  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灿烂光辉的传统文化艺术,不仅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而且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厚的审美文化资源。因此,修正畸形的审美观,加强和巩固社会主流审美,提升全社会的审美水平,应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给养,不仅追求形式美、外在美,更要追求内涵美、内在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审美表现形式。传统文学、绘画、书法、戏剧、音乐、舞蹈等文艺门类中的优秀作品,无不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生动体现。以古诗词为例,清晨可以是“日出雾露徐,青松如骨沐”,傍晚可以是“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夜晚可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诗词的韵律美、哲理美、凝练美、画面美千百年来散发着无穷的魅力,默默地进行着美的传递。由审美的视角打开传统文化之门,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灿烂,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积极的审美价值引领。孟子曰:“充实之谓美。”古谚云:“人品不高,落墨无法。”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对美的追求蕴涵着对真善人格的向往,追求美的过程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养成的过程。今天我们仍然不能脱离“真善”来谈美,那是因为脱离“真善”谈美会使美变成空洞的形式。一味追求表面美、形式美、外表美,会造成名不副实、徒有虚表,会陷入浅薄、肤浅,掉入庸俗甚至低俗、恶俗。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巩固和加强社会主流审美,关系到国家的文化安全,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和未来。审美观的背后是社会文化问题,它关系到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文化来满足和引导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如果不创作出更多具有健康崇高审美品位的文艺作品,如果不提供更多有文化内涵、有中华文化基因的文化产品,如果不对丑陋的审美加以驳斥、对崇高的审美加以弘扬,就会出现美丑观的混乱,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摘编自肖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审美给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典戏曲通过舞台上的角色造型、“唱做念打”和戏曲冲突,促成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B.不同时代的民族精神不同,古典戏曲的美育内涵也随之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C.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审美给养,就要在追求形式美的同时追求内涵美、内在美。
  D.对丑陋的审美加以驳斥、对崇高的审美加以弘扬,有可能避免美丑观混乱等现象等出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风化”是唱响古典戏曲功用的主旋律,古典戏曲在产生时就天然具备了美育功用。
  B.中华美学精神都地生动体现在包括传统文学、绘画、书法、戏剧、音乐等在内的作品中。
  C.材料二引孟子的话是为了论证脱离“真善”的美并非真正的美,必将掉入庸俗的境地。
  D.正因在继承精神传统的同时,随时代适时更新美育内涵,戏曲才能一直发挥教化作用。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二的论据的一项是(3分)
  A.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主张:“经典超越了时代和趣味之起伏变化,体现出审美经验的共时性。”
  B.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曾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C.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强调:“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
  D.中国古代文论家刘勰认为:“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事以明核为美,不以深隐为奇。”
  4.两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功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广州市文化、教育部门准备启动2022年度“粤剧进校园”专题活动。请结合材料的内容,谈谈如何在本次活动中更好地发挥粤剧的美育功能。(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各题。
  穷人的专利权
  狄更斯
  我的名字叫约翰。学的是打铁的行当。打十九岁那年起,人家看见我没几根头发,就一直管我叫“老约翰”了。现时我已经五十六岁了,头发并不比上面提到的十九岁的时候多,可也不比那时候少,因此,这方面也就没有什么新的情况好说。
  我发明过一种螺丝,挣了二十镑钱,这笔钱我这会儿还在用。整整有二十年工夫,我都在断断续续地搞一样发明,边搞边改进。上一个圣诞节前夜十点钟,我终于完成了这个发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