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0930字。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2学年第一学期台州山海协作体期中联考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 本卷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 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   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   一位作家说过,能将胡辣汤做得顾客盈门、生意红火,和能让火箭上天没有本质的区别。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一盏孤灯一刻刀,一柄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 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   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历史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   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材料二:
  创新、创造不仅是人的生产这种生命活动的本质属性,而且是任何生产组织(包括产业、行业、   工业、企业)的生命力所在。一个生产和经济组织失去了创新能力,也就失去了自身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创新需要人、财、物特别是拥有先进技术的厂房和设备等硬实力,但更需要生产主体和劳动者的文化软实力,而生产和经济组织的文化软实力的内核就是直接支撑创新创优的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这也是为什么党和国家倡导弘扬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原因之所在。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 年)》把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学知识,并且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看成是公民科学素质的组成部分,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和之前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 年)》相比,新纲要将科学精神放到了首要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实现创新发展只有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工程素质与工匠精神, 就是说需要“科学素质与工程素质”和“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融合。因为以科学精神为统领的科学素质是把握、运用和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必要因素,有助于做到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是创新和创造的前提和基础,而实现创新和创造更离不开工匠精神,即从这个前提出发并通过大胆探索、永不言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作心态以及对他者、社会、生态环境负责的伦理意识和天地情怀。唯有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实践融合,才能实现马克思所说的外在尺度与内在尺度、他律与自律的统一,才能按照美的规律造出品质优良的“中国制造”,同时塑造出实现民族复兴的新产业人、新行业人、新工业人和新工程人等新型实践主体。
  (《创新的软实力: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的融合》)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匠人赋予器物以生命,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
  B. 有人认为,能将胡辣汤做得顾客盈门、生意红火,和能让火箭上天没有任何区别。   C.直接支撑创新创优的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是生产和经济组织文化软实力的内核。
  D.只有在实践中将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进行融合,才能塑造出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型实践主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保持同时代的紧密联系是工匠精神的内涵之一。B.手工匠人高超的技艺不是工匠精神的全部内涵。C.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认为工匠精神是创新和创造的前提,不过二者论述的中心并不相同。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 欧阳修:“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B. 纪昀:“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C. 郭沫若:“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 D.习近平:“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
  4. 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 分)
  5.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应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强做优“中国制造”?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女人抬头笑着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