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5960字。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山与燕,赵为王,齐闭关不通中山之使,其言曰:“我万乘之国也,中山千乘之国也,何侔名于我?”欲割平邑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
蓝诸君患之。张登谓蓝诸君曰:“公何患于齐?”蓝诸君曰:“齐强,万乘之国,耻与中山侔名,不惮割地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燕、赵好位而贪地,吾恐其不吾据也,大者危国,次者废王,奈何吾弗患也?”张登曰:“请令燕、赵固辅中山而成其王,事遂定。公欲之乎?”蓝诸君曰:“此所欲也。”曰:“请以公为齐王而登试说公。可,乃行之。”蓝诸君曰:“愿闻其说。”
登曰:“王之所以不惮割地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者,其实欲废中山之王也,王曰:‘然’。然则王之为费且危。夫割地以赂燕、赵,是强敌也;出兵以攻中山,首难也。王行二者,所求中山未必得,王如用臣之道,地不亏而兵不用,中山可废也,王必曰:‘子之道奈何?’”蓝诸君曰:“然则子之道奈何?”张登曰:“王发重使使告中山君曰寡人所以闭关不通使者为中山之独与燕赵为王而寡人不与闻焉是以隘之王苟举趾以见寡人请亦佐君中山恐燕赵之不己据也,今齐之辞云‘即佐王’。中山必遁燕、赵,与王相见。燕、赵闻之,怒绝之,王亦绝之,是中山孤,孤何得无废。以此说齐王,齐王听乎?”蓝诸君曰:“是则必听矣,此所以废之,何在其所存之矣。”张登曰:“此王所以存者也,齐以是辞来,因言告燕、赵而无往,以积厚于燕、赵。燕、赵必曰:‘齐之欲割平邑以赂我者,非欲废中山之王也,徒欲以离我于中山而己亲之也。’虽百平邑,燕、赵必不受也。”蓝诸君曰:“善。”
遣张登往,果以是辞来。中山因告燕、赵而不往,燕、赵果俱辅中山而使其王。事遂定。
(节选自《战国策•中山与燕赵为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发重使使/告中山君曰/寡人所以闭关不通/使者为中山之独与/燕赵为王而寡人不与闻焉/是以隘之王/苟举趾以见寡人/请亦佐君/
B.王发重使/使告中山君曰/寡人所以闭关不通使者/为中山之独与燕赵为王/而寡人不与闻焉/是以隘之/王苟举趾以见寡人/请亦佐君/
C.王发重使使/告中山君曰/寡人所以闭关不通使者/为中山之独与/燕赵为王而寡人不与闻焉/是以隘之/王苟举趾以见/寡人请亦佐君/
D.王发重使/使告中山君曰/寡人所以闭关不通/使者为中山之独与/燕赵为王而寡人不与闻焉/是以隘之王/苟举趾以见/寡人请亦佐君/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趾”意为抬脚,与《诗经》“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义,文中指中山君亲自前往拜见齐王的事情。
B.“千乘”即一千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千乘之国”指春秋时期中等实力的诸侯国。
C.“吾恐其不吾据也”中的“据”与《谏逐客书》中“东据成皋之险”中的“据”意思不同。
D.“孤”是中国古代王侯的自称,比如本文“孤何得无废”中的“孤”是中山君的自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不能接受中山称王这件事,因为从实力角度看觉得中山不配与自己比肩,于是希望通过贿赂燕、赵两国的方式让他们一起出兵攻打中山。
B.蓝诸君的担忧并非多余,他对燕、赵两国有所认识,担心燕、赵两国会背信弃义,最终可能会废掉中山君的王号,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安危。
C.张登善于察人,能够了解蓝诸君的内心想法,提出了游说齐王的解决方案,并扮演齐王,模拟了游说的过程,这番言论说服了蓝诸君。
D.蓝诸君采用了张登的策略,派他出使齐国,张登不辱使命,事情如他所料,燕、赵两国果然一同辅助中山并让中山君成功称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强,万乘之国,耻与中山侔名,不惮割地以赂燕、赵,出兵以攻中山。
(2)齐之欲割平邑以赂我者,非欲废中山之王也,徒欲以离我于中山而己亲之也。
5.请根据张登的游说言辞,简要分析其游说策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骥,字尚德,郯城人。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入国学,居三年,授户科给事中。时关市讥商旅,发囊篋,骥奏止之。寻坐事免。建文时,荐起新乡知县,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千人。内艰去官,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永乐初,服阕,改知东安。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有嫠妇子啮死,诉于骥。骥祷城隍神,深自咎责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