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810字。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和该试题卷的封面上,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科目。
  2.考生作答时,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须做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生在答题卡上按答题卡中注意事项的要求答题。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题卷共8页,如缺页,考生须声明,否则后果自负。
  湖南省怀化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何为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无疑应当包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两大元素,但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应当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和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时代化和时代精神的民族化,是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灵魂。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显著进步,人们对中国奇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关注也越来越深入。毫无疑问,中国经济连续30多年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快速跃升为世界第二,中国制造遍布全球,中国奇迹已是客观事实。但人们更关注的是创造这一奇迹的奥秘何在?贯穿在中国经验中的精髓是什么对中国奇迹的臭秘、中国经验精髓的探究,最终必然导致对中国精神的探讨。因此,中国精神是对中国奇迹奥秘的深刻揭示,是对中国经验精髓的高度概括。中国奇迹和中国经验正是中国精神的最外在表现。脱离30多年经济社会发展奇迹与经验的梳理、总结和概括,任何对中国精神的归纳,都将是空洞和不得要领的。
  中国精神可以包括很多、很丰富的内容,也可以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但其基本内核则是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这样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是中国奇迹和中国经验在世界观、价值观层面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文化精神、中华民族核心价值在当代的集中体现,是当代13亿中国人共同理想和共同价值的集中体现。这样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既具有时代特点又具有民族特色,体现着当代中国人对当今人类面临的难题与挑战所作出的独特回应与独立思考,代表着当代中国人对人类思想与文明的新贡献。这样的中国理念和中国价值,应当成为我们建构政治话语体系、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国际交往与秩序话语体系的出发点和依据,成为我们进行社会整合、制度设计与建设的价值支撑和理论依据。
  (摘自崔新建《中国精神中国梦的深层底蕴》)
  材料二
  德国哲学家妹尔德认为∶“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它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创造一切,理解一切。”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意识和淀,是中华民族谋求永续发展及持久繁荣而形成的文化精髓。
  “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的文化潜意识,这种潜意识不仅出自文化本能,而且显现文化元色和文化基因。”中华文明的潜意识就是对伦理道德一如继往的文化优惠,这种忧患与紧张伴随着中华文明实践活动的推行而强化,进而衍生出“克铜”文化优惠的精神元素。这种精神元素在外界的强烈刺激及引导下,生成精神基因,成为中国精神的依附。“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数,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救以人伦。”在文化优惠的“孟子范式”中,“失道”并不是唐吉诃德式的脑想出来的“幻影式搏斗”,其内蕴的“超历史性”和“无条件性”成为“天道”与“地道”相融通的异化力量。因此,孟子以“教以人伦”来缓解因“纤毫毕现地描绘未来”而导致的终极紧张。文化忧患只是中国精神潜意识中文化密码的一部分,它还携带更深刻的基因意义。
  时光的推演、外族的入侵,改变的只是东方大地物质的形态,而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则以“颗粒”方式驻存于民族精神的深层结构中,文化优惠意识在和平或战争年代,都以其不同形态发挥着基因稳定性的作用。
  在中华文化经历“历时性”发展与“空间性”扩展时,中国精神的内核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衍生出新的时代价值,并且构筑起具有强大吸附性的“文化圈”,利用文化引力实现横向拓展。
  中国精神具有遗传性、稳定性等特性,但“内部组织不断发生递变和重建,因而又具有变异性、革命性”。中国精神的文化优惠基因也正是在传统文化之核心结构、元典精神或轴心文化的基础上,在“新时代”这个历史起点上,发生着革命性、时代性的变化。孟子“人之有道”所含“一近于禽兽”“一教以人伦”的辨证体系,构成了否定之否定的逻辑鉴定,形成了中国精神文化忧患的真正完整表达和文化自觉。百年前,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中曾预警∶“伦理之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中国文人的“伦理觉悟”与世界文明风情中的宗教型文化平分秋色,其不仅代表着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而且具有“最后觉悟”的意义,完成此“最后觉悟”,才使得中华民族的“精魂”得以实现“文化自立”并庄严而完整地殿行其文化使命。中国精神自孕育之日起,就饱含着道德忱惠和道德焦虑,这是东方文明一以贯之的文化胎记和标识,为中华文明后世的发展奠定了文化基调。
  (摘自邹贵波《中国精神伦理情怀、时代际遇与逻辑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要具体和全面地归纳、阐释中国精神,就必须要关注与研究中国奇迹和中国经验。
  B.中国精神有各式各样的表现形式,在世界观、价值观层面体现为中国奇迹和中国经验。
  C.世界各国在建构政治、意识形态、国际交往与秩序话语体系时,应当遵循中国精神并以此为依据。
  D.中国精神蕴藏着文化忧患这一精神基因,而且这一基因在传承中一直都会保持稳定不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国精神,二者论述的侧重并不相同。材料二是从文化角度来谈的。
  B.只要探究中国奇迹的奥秘、中国经验的精髓,最终必然会落到对中国精神的探讨上。
  C.孟子正是因为忧心于人的"失道",才主张要"教以人伦"来缓解这种对未来的忧虑紧张。
  D.要让中国精神实现文化自立并履行其文化使命,就必须要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中国精神”的一项是(3分)
  A.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女排精神、抗疫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精神薪火相传的重要体现。B.中国有3亿多人每天刷一个半小时的抖音、快手,而且这个时间还在不断延长,创造了中国奇迹。
  C.包产责任制、乡镇企业发展、小城镇建设,到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展开,都凝聚了中国的改革经验。
  D.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镇精,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提出的观点,试与材料二中孟子的“忧患”比较有何不同。(4分)
  5.党的二十大提到“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优患意识”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十字勋章【法】 亨利•巴比塞
  (1)由于一次非常成功的偷袭,我们进入了加拉各村。村子里只剩下一些妇擂老弱。真凑巧,这天晚上,所有罗洛贝族的武士都出去打猎了。
  (2)大家隐蔽在矮茅屋后面,子弹上膛,步枪平托,一切就绪,只待我们开火消灭所有这些人影儿。他们仍然一无所知,三三两两地坐在石头和地上。
  (3)在我前面,有两个黑人坐在一条长凳上,背靠着墙,默默无声,一动也不动地紧假着。我路准了右边那一个,暗自愿忖道∶他们两人没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