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5450字。
江苏省镇江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黄河文化是指萌生、发展、繁荣和传承于黄河流域的文化。由于黄河上游、中游和下游气候和自然环境等不同,历史上形成了河湟文化、关中文化和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其中广义上的河洛文化就是中原文化。中原地区位于黄河中下游之交,生活于此的华夏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影响久远的华夏文明,华夏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文化和主干文化,也是黄河文化的源头文化和主干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文明的政治模式、典章制度、伦理思想等都从中原地区传播开来,因此,中原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源头、核心和代表。
黄河文明是指以黄河文化为基础而产生的整个文化系统。世界上所有古老文明的起源都与大河有关,如尼罗河之于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之于巴比伦文明,印度河之于古印度文明,黄河文明是以中华民族为主体的大河文明。在上述几种世界古老文明中,唯独黄河文明连绵不断从古到今,这就是黄河文明与其他古老文明最大的区别。
历史学家汤因比的“挑战——应战”理论认为,文明的产生既不是靠种族的优越,也不是靠地理环境的良好,而是人们面对环境的不断“挑战”而进行成功“应战”的结果。按照这种理论,黄河文明之所以能够延绵不绝,固然与其产生的自然条件有关,更与这个文明的建构主体——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勇于战胜各种困难有关。黄河流域特殊的地理和气候为人们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但黄河不定期泛滥也对人们的生存构成极大挑战。面对肆虐的黄河,中华民族更多的是相信自身的力量,与水患不断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华民族的治黄史就是一部治国史,中华民族与洪水灾害抗争的过程也铸造了独有的文化品格,形成了黄河文明包容性、辐射性和思想大一统性等文化特征。黄河文明在中原地区最早露出了文明的第一缕曙光,此后不断与周边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吸纳包容周边地区文化,并向周边地区辐射,逐渐形成大一统思想。秦汉以后,黄河文明的大一统思想进一步得到加强和巩固,黄河也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
(节选自杜学霞《中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黄河文明的关系阐释》)
材料二:
在颂扬黄河文明的同时,人们也在反思黄河流域在历史上过度开发等生态破坏。表面上看,以经济为中心的过度开发带来了黄河自然生态的退化;深层分析,实为文化生态失衡的结果。
历史上,黄河的过度利用导致黄河水患频发。如明代开始固河道,由于沿河森林的大量砍伐,特别是黄河支流河域的森林砍伐,导致中游开始淤沙,河道抬高;同时,由于保证运河畅通是当时治理黄河下游的前提,黄河的分流、堵筑以及堤防修建并非按黄河自身的规律进行,因此造成黄河下游灾害频发。
此外,人口的快速增长等问题也使黄河不堪重负。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退耕还林等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好转,但是,要真正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需要以史为鉴,采取民间自主与政府管理相结合的治理方式,这也意味着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结合。就政府而言,要避免简单化的行政政策。例如,牧区的简单私有化可能会破坏游牧文化本来蕴含的集体化的共生经济文化,导致牧场的资源紧张和生态破坏。就民间而言,历史上早就蕴含着丰富的治水用水智慧。例如山西历史上有数百座水神庙宇,在管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山西介休的洪山泉属于汾河流域,最后汇入黄河。洪山泉源头的源神庙是周围48村的民间水管理组织的所在地,是民间社会管理水务的典范。再如,2016年,在青海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的影响和支持下,当地德高望重的降央西然堪布发起成立“德迦环保学堂”,誓愿让德迦成为一个“零废弃社区”,食用有机食品,并时刻秉持利他之心。僧尼与牧民们承诺并从自身做起不再购买、使用任何塑料包装用品,家里的塑料制品换成了传统的木、布制品。在当地人心中,环保不是什么高尚遥远的词,而是一种与他们信仰和文化息息相关的尊重与关怀。
(摘编自张小军《黄河:不朽的大河文明》)
材料三:
《春秋》中有一段记载,提及公元前651年,周王力不能及,齐侯乃召集有关诸侯互相盟誓,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水利,不在天灾时阻碍谷米的流通。这葵丘之盟在约三百五十年后经孟子提及,可是他也指出,盟誓自盟誓,会后各国仍自行其是。《孟子》一书中提到治水的有十一次之多,可见其重要性。其中一段更直接指责当时人以洪水冲刷邻国的步道。我们不难从中看出洪水与黄河暨黄土地带牵连一贯的关系。孟子所说天下之定于一,也就是只有一统,才有安定。由此看来,地理条件和历史的发展极有关系,尤其是当我们把地理的范围放宽,历史的眼光延长时,更是如此。
(节选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黄土与中央集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原文化即广义上的河洛文化,是华夏文明的代表,黄河文化的源头、核心和代表。
B. 大量砍伐沿河森林、不按规律的分流、堵筑以及堤防修建等行为曾导致黄河水患频发。
C. 黄河自然生态的退化看似是以经济为中心的过度开发,实则是文化生态失衡导致的。
D. 降央西然堪布成立“德迦环保学堂”,利用自己的威望让德迦成为了“零废弃社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华夏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文化和主干文化,所以华夏文明应该是比黄河文明更高等级的文明。
B. 虽然黄河文明与其他古老文明有着巨大的区别,但其实世界上所有古老文明的起源都是一样的。
C. 汤因比的“挑战——应战”理论认为,文明的产生与种族、地理环境等无关,只与建构主体有关。
D. 葵丘之盟虽然没有产生多大的实际作用,但是说明自春秋时期诸侯国已经有了治水互惠的意识。
3. 下列选项不能证明我国历史上早就蕴含着丰富的治水用水智慧的一项是( )
A. 汉武帝封禅途径黄河泛洪区域,亲见百姓受灾惨状,遂下决心兴修水利。
B. 东汉王景对黄河进行大规模治理,获得“王景治河,千年无患”的美誉。
C. 北宋王安石主持开展机械浚河、引赀、引汴发展淤灌等工程,创新不断。
D. 清初治河大臣靳辅著有《治河方略》,首次提出東水冲沙法,寓浚于筑。
4. 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简要概括如何解决黄河生态失衡问题。
5.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如何通过文艺作品表现出黄河精神、讲好黄河故事,展示出这一自然之河、精神之河的风采,是每个时代、每一名文艺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请根据材料一,列举一个与黄河有关的文艺作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利用自己的威望让德迦成为了‘零废弃社区’”错误,材料二“誓愿让德迦成为一个‘零废弃社区’”是“誓愿”,而不是“成为了”;“在当地人心中,环保不是什么高尚遥远的词,而是一种与他们信仰和文化息息相关的尊重与关怀”,可见,当地人有自己的信仰和文化,“利用自己的威望”也不准确。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公粮
凡一平
八分玉米地横七竖八,在热气腾腾的山谷中,像烧煳了的一块馍。
山谷中的玉米全都横七竖八,跟他的八分玉米地一样。这是被暴风雨侵袭和山洪洗劫后的结果,未全熟的玉米被风雨和洪水接连侵犯,成片地倒下,而那些幸免于难的玉米,虽然竖立着,但枝秆和叶子也是被打得七零八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