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3200字。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学业水平监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1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楼梦》称“大旨言情”,书中也展现了各种各样的“情”,其中贯穿全书、带有共性的乃是“爱而不得”。在文学的情爱主题中,相较于“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以及“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决绝和美满,“爱而不得”更像是留了大片空白的图画,是雾里花、水中月、梦里人,迷离朦胧,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对于“爱而不得”的表现,诗文不如小说形象丰富;小说之中,则没有一部作品可与《红楼梦》相媲美。它围绕这一主题,反复咏叹,形成复调共奏。
《红楼梦》中的人物按照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大致也可以分为世俗型、自然型、超越型三种。世俗型人物是主体,可以荣宁两府第四代四位妯娌王熙凤、薛宝钗、尤氏、李纨为代表。虽然四人风格各异,但她们作为贾府儿媳的悲剧命运是共同的。尤氏本是贾珍继室,娘家无势,处事一味隐忍退让,可谓表里都不壮。李纨是寡妇,唯有幼子贾兰,远不及王熙凤得贾母和王夫人的欢心。王熙凤依仗声势,肆意妄为,最终一败涂地,病悔而死。而贾府被抄,宝玉出家,薛宝钗苦心经营的豪门婚姻也转瞬成为泡影。
世俗型人物依附和服从于外界,追求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共存;自然型人物则不甘庸常,勇敢追求美好的生活和人生的诗意。《红楼梦》中自然型人物林黛玉、晴雯等人也无一例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林黛玉的前身是绛珠仙草,自称“草木之人”,绝假纯真,任性纵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饱受煎熬而无力改变现状,婚姻成为泡影而为亲人欺骗,林黛玉最后死于心碎,真成了“锦囊收艳骨,净土掩风流”。被视为黛玉之影的晴雯,敏感自尊,任性刻薄,和周围人屡屡冲突,终致天亡。做事直率勇猛的司棋,在琴棋书画四大丫鬟中最为泼辣任性,在爱情方面也出人意表,最终被逐出归家,自杀而死。如果说写晴雯是突出黛玉之性灵,写司棋是突出黛玉之痴情,而写香菱则是突出黛玉悲剧性的一生。香菱饱受摧残,血干而死;黛玉孤傲抑郁,泪尽而亡。她们合写的是草木之人的一生,草木之人的痛苦。
《红楼梦》中最能代表和体现末世的人物是贾宝玉。贾宝玉作为超越型人物的代表,他感受最多的是直面现实价值体系崩塌的绝望和迷惘。元代刘诜日:“石者,天地阴阳之核也,故蕴神毓异,;无所不有。”和石头相关的小说人物最突出的是孙悟空和贾宝玉。孙悟空上天入地,腾云驾雾,但还在社会之中,是由自然逐渐融入社会主流的人物;贾宝玉不是,虽由石化玉,出生于富贵场,活动于温柔乡,但始终未融入世俗之中。可以说,孙悟空是自然之心逐渐转变为社会之心的形象,贾宝玉却是超出自然社会之外,是天地之心.的幻化。
(摘编自杨子彦《红楼梦>对“爱而不得”的复调叙事》)
材料二:
“结构”一词,在西方小说观念中与“情节线索”密不可分,常常被并称为“情节结构”。西方有关“情节结构”的基本思维方式,从“单线”模式到“多线”交叉模式,再到横向拉长、颊倒、错位的“空间”模式,都是在“线性”思维的基本范式下发展出来的。由巴赫金提出、并经米兰•昆德拉深入发展的小说复调结构理论,适应了西方现代生活认知的复杂错综性质,使西方小说原有的“线性”结构走向多元化和复杂化。不过这同时却使小说整体结构在内在多元分裂之后,面临难以实现的深度整合的问题。西方这种以“复调”性取代原来的“单调”性和“独白”性的结构思维方法,有利于我们对《红楼梦》情
节线索的复杂错综性质进行相对清晰的解析;与此同时,当同步考察《红楼梦》结构思维中不同于西方、而为中国小说结构所特有的“缀段性”和“整体性”特征之时,更发现《红楼梦》这种东方特色的“浑成事体”与“有机结构”观念,同样可以为思考西方“复调”理论在使小说情节结构意识变得复杂化、多元化之后,又如何进一步实现小说情节结构的内在整合与统一一的问题,提供一种富有意义的启示。
《红楼梦》的叙述情节线索,是在细节化、枝蔓化、错综交织中行进的,而各个章回、各个段落、各个细节之间,既不落于线性因果关系的死板拮据之“形迹”,而就其“神理”而言,却又充满了有机性的、互动呼应的关联,就好像是一个多元复杂、自在自为、而又天然浑成的“自然生态圈”。这种“森林”“海洋”式的气象万千、浑然一体的小说艺术结构,其千头万绪的错综复杂性质,不但在思想艺术境界,上异曲同工地呼应着西方“复调”小说理论的理想追求,更以其生生不息、气脉周流的“生态性”与“浑成性”,对于西方“复调”小说在“整合神理”方面的缺失,提供了豁然开朗的丰富启示。
(摘编自张洪波《<红楼梦>之“复调结构”与“浑成事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熙凤、薛宝钗、尤氏、李纨虽然代表了世俗社会中四种不同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但她们悲剧命运是相同的。
B.在《红楼梦》中,为情而死的不止有黛玉,曹雪芹苦心孤诣地安排晴雯、司棋、香菱等一众陪衬, 加以反复咏叹。
C.同是与石头相关的小说人物,孙悟空是自然之心逐渐转变为社会之心的形象,而贾宝玉却始终是天地之心的幻化。
D.在《红楼梦》中,王熙凤追求个人和社会和谐共存,李纨追求美好生活和诗意人生,宝玉追求兴之所至、心之所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先秦散文到汉赋,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红楼梦》是唯一一部表现 “爱而不得”主题的巨作。
B.《红楼梦》一书中, 在众多人都“爱而不得”的背后,是末世所呈现的道德沦丧、社会失序、体系崩溃。
C.为适应西方现代生活认知复杂错综的状况,米兰•昆德拉在巴赫金的理论基础上发展了小说复调结构理论。
D.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借鉴了西方小说的复调结构理论,又弥补了西方复调小说在整合神理方面的缺失。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爱而不得”观点的一一项是(3分)
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B.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C.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D.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 《一剪梅》)
4.《红楼梦》的复调叙事包括哪两个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4分)
5.李辰冬认为:“在《红楼梦》中,如果选了一段精彩的文字,往往令人莫名其妙,因它的起,已在前数回中伏下,它的落,到后数回中还有余波。”请结合复调结构理论,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6 分)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在全国喜迎二十大之际,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海外撤侨电影《万里归途》在全国引起观影热潮。该片以祖国强大、人民团结为坐标,描写华侨在异国他乡战火下艰辛的“回家”之路。作为国内首部聚焦外交官撤侨事件的国产电影,《万里归途》用热血鼓舞了观众,用真情赚足了眼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