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4770字。

  河南省安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众多的诗歌体裁中,边塞诗以其豪迈奔放的气势、意境,彰显了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气魄,在文学史上显示出不可忽视的意义。边塞诗,顾名思义是表现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歌,这就决定了它的审美风格和意象特色。
  通观边塞诗,创作格局气象不凡,蔚为大观。举其荦荦大者   ,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芙”;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些诗中既有保家卫国的豪情,又有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壮志,凸显了面对战争时所奔涌出的崇高感情和巨大精神力量,成为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千载悠悠。从美学风格来说,边塞诗“雄浑、磅礴、浪漫、瑰丽”,充溢了阳酌之美,令人感到一种极为向上的生命力。
  不难发现,边塞诗是伴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江汉》)讲述的就是战争环境下古人的边疆概念与意识。有边境之战争,方有边塞生活,进而有蕴含着地理学的边塞诗章。边塞诗涉及鲜明的边地风物地貌,是疆土的直接呈示。比如,边塞诗中涉及的自然景观不乏一些地名风物,如“塞外”“雁门”“漠北”“羌笛”“胡笳”“楼兰”,当然也不乏一些人物,如“戍卒”“胡人”,如此清晰的地名风物和意象,显露出中国疆域的轮廓,具有强烈的地理标志意味,宛如历史档案馆。
  不仅如此,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近年来,海洋文学也引起了古典文学研究者的关注。譬如明代涉琉海洋诗文研究,对于认识中国海疆图景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与此同时,为呈现新疆历史的客观事实,央视播出了纪录片《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坚持让历史发声,也摭拾很少写边塞诗的李白诗句,以此深刻揭示出新疆是我国固有领土的历史事实。这充分印证了边塞诗人是历史的记录者、亲见者。
  在今天,深入挖掘古代边塞诗的丰富内涵,欣赏其文学价值和艺术美感,有助于坚定民族共识和国家认同。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我们今天仍然需要重温历史,赓续边塞诗的精神血脉。
  首先,要用好边塞诗的诗教资源,激发潜能。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教有着悠久的传统。可以说,诗歌的品赏与创作早已成为中国人不可或缺的人生体验。中华传统诗教应以边塞诗为切入点,解析其奥妙,努力在全民中营造诵读边塞诗的良好氛围,不仅要注意欣赏古典诗歌的审美维度,还要从震撼人心的边塞诗中汲取力量。
  其次,应当挖掘、创作新的边塞诗。每一个时代和民族都需要英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是边塞诗的核心,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永恒的主题。不久前,新时代卫国戍边四名英烈,在雪域边关以身躯铸界碑,誓死捍卫祖国领土主权,同样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是18岁的戍边战士陈祥榕生前写下的战斗口号。铿锵有力的誓言又何尝不是边塞诗的雏形呢?当代文学应把新时代的边塞诗纳入研究视野,赋予边塞诗新的生命和活力。
  总之,边塞诗凸显的文学地理景观,以实证阐明了中华民族的疆域轮廓,它已深深融入人们的血液,成为助推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绵绵疆土,戍边流长。新的时代,催生新的美学观念和审美形式,并将力促新、旧边塞诗的对接。历史充分证明,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还是在波澜壮阔的改革时期,让边塞诗在人民心中生根开花,有助于凝聚起14亿人民奋力前行的精神密码,推动中华民族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摘编自孙雨晨《让边塞诗绽放新时代的艺术张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家的出现、边境的战争是边塞诗出现的前提,故边塞诗都是对国家边境战争场面的直接呈现,真实性强。
  B.《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纪录片主要以李白曾写的边塞诗为证据,来证明新疆是我国的固有领土。
  C.在学习中国边塞诗时,从震撼人心的边塞诗中汲取精神上的力量,要比学习欣赏古典诗歌的文学艺术性更加重要,
  D.学习与品赏边塞诗、挖掘与创造新的边塞诗,是新时代赋予边塞诗新的生命与活力的必由之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从文学、地理等多个角度论述边塞诗的意义,继而论述当下重温历史,赓续边塞诗精神的方法,层次分明。
  B.文章列举王昌龄等人的诗句,呈现了边塞诗中的崇高感情和巨大精神力量,说明了边塞诗气象不凡的创作格局。
  C.文章在论证边塞诗人是历史的记录者这一观点时,用了对比、举例的论证方法,论证灵活、恰切。
  D.文章末段总结前文,同时强调让边塞诗走进人们心中对于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及向心力的重要作用。
  3.下列可以作为论据来论证边塞诗的意义的一项是(3分)
  A.严羽所著的诗学理论专著《沧浪诗话》云:“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B.“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是陈子昂进行边塞诗创作时的追求,他认为骨气为“骨”,音情为“风”,有此两个要素,方有好的边塞诗。
  C.唐代殷潘在评王昌龄边塞诗时,一方面看到其对汉魏风骨的继承,另一方面也看到王诗的独特性:造语奇骏,笔力雄杰,有金石之声。
  D.高棅《唐诗品汇》序言中说,“窥唐诗之藩篱,究其根本在于‘鸣国家之盛’‘鸣治世之音’‘追雅颂之作’”,故所选诗歌,均符合风调高雅、议论雅正的诗学标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屋顶本是建筑上最实际必需的部分,中国则自古,不殚烦难的,使之尽善尽美。使切合于实际需求之外,又特具一种美术风格。屋顶最初即不止为屋之顶,因雨水和日光的切要实题,早就扩张出檐的部分。使檐突出并非难事,但是檐深则低,低则阻碍光线,且雨水顺势急流,檐下溅水问题因之发生。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发明飞檐,用双层瓦橡,使檐沿稍翻上去,微成曲线。又因美观关系,使屋角之檐加甚其仰翻曲度。这种前边成曲线,四角翘起的“飞檐”,在结构上有极自然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