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7题,约11520字。

  20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现代文阅读(2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lóng)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一个个象的和,而是一种新的质。意境超出于具体的象之上,也就超越了具体的时间与空间,而有了更大的自由,更多的想象余地。杜甫登上高高的慈恩寺塔,“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借用这两句诗可以说明超乎象而进入境的情况。没有大地就没有飞升的起点,但不飞离地面也不能进入意境。
  所谓境超乎象,并不意味着意境的形成必须借助意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确,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多指那些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松、菊、香草、美人,庶几近之。但中国一向对意象的理解却不限于此,那种具有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意象也不很普遍。只要是熟悉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意境的形成不一定要靠比喻、象征和暗示。诸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以上这些最见意境的诗句都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把英美意象派所讲的意象硬搬过来套在中国传统诗歌的意境上,总显得不那么合身。
  总之,境与象的关系全面而确切的表述应该是:境生于象而超乎象。意象是形成意境的材料,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升华。
  (选自袁行霈《境与象》)
  材料二:
  诗歌意境,从表现对象分,有“物意境”“事意境”“情意境”“理意境”。
  所谓“物意境”,也叫“物境”,就是以“物”为表现对象的审美意境。山水诗、咏物诗、山水画、花鸟画中多有此类意境。“物境”具有令人身临其境的“形似”的审美特点。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桃花春水渌,水上鸳鸯浴。”这些都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意与境交融之后生成意境,意境可以超越具体的时间和空间,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余地。
  B.“境生于象”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没有象便没有境;二是意境是对具体的象的超越与升华。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呈现的意境,不是靠比喻、象征、暗示形成的。
  D.抒情诗、抒情小赋中多有“情境”,这种“情境”有的是直抒其情,有的是借景抒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董氏武陵集纪》中称赞董铤诗的语句,意在证明刘禹锡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B.《卖炭翁》一首诗是一个贴近现实生活的事境,可给读者“亲切不泛”的美感享受。
  C.“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是借景抒情而成境的例子,言乡水有情,更显思乡情深。
  D.“情境”求“美”,“理境”求“真”,“情”“理”在同一诗作中通常不能兼而有之。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诗歌意境表现对象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B.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C.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糖醋张
  唐波清
  “糖醋张”,是个挺有名气的厨子,也是个挺有名气的铺子。
  张爱国的爹病死得早,娘一把屎一把尿地拉扯他长大。张爱国打小就讨厌读书,翻开课本头皮就发麻,逃学便成了他的家常便饭,娘也拿他没辙。
  娘有一手好厨艺,糖醋排骨糖醋鱼,糖醋豆腐糖醋薯,糖醋茄子糖醋梨,那可是十里八乡第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