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4题,约12590字。

  2022学年第一学期9+1高中联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核对条形码信息;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4.学生和家长可关注“启望教育”公众号查询个人分析报告。
  一、现代诗文阅读(3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材料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要通过研习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此,笔者依据课标,结合教材,提取一系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念来统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习,并作了比较充分的研习教学实践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内容浩繁,但高中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有限,所以引导高中学生研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侧重的不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学习,而是对其精神价值的传承与理解。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价值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文精神的研习,学生可以深刻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认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内涵,从而形成坚守底线、解决问题、突破创新的基石和思维工具,并最终内化为行为模式、思维图式和精神图式。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诵读入手。以“家国情怀”的研习教学为例,笔者精选包含“家国情怀”的经典文句和诗词,并提前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利用早读和课外时间吟诵。
  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家国情怀”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念的内涵,并尝试为其下定义。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合宜指导点拨,学生不难得出结论:家国情怀就是热爱家庭与国家,并主动承担起保护、发展家庭与国家的责任和使命的一种情感。由此,学生对“家国情怀”的含义有了整体的理解和把握。
  (摘编自陶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念研习教学实施策略》)
  材料二: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重大论断,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与理论依据。理解这一论断,要从历史、文化等多维视角加以分析。
  首先,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历史的选择。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华文明曾与其他古老文明一起共创辉煌,相映生辉,当这些曾经光芒耀眼、星河璀璨的古老文明在历史发展中相继断层时,中华文明为什么却能历尽波折、起伏跌宕而从未中断?是中华文化哺育了中华民族,成为中华民族永续蔓延、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精神支柱和根本源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时间精力有限,引导高中学生研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更侧重对其精神价值的传承与理解。
  B.坚持“两个结合”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伟大的成就的根本原因。
  C.千百年来,中华家庭文化已深深地扎根和烙印在社会的细胞家庭和每个人的灵魂之中。
  D.中华优秀文化蕴含宝贵的思想资源,为凝聚更广泛的价值认同提供了思想给养。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国情怀就是热爱家庭与国家,并主动承担起保护、发展家庭与国家的责任和使命的一种情感。
  B.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永续蔓延、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精神支柱和根本源泉。
  C.礼乐教化的核心是作乐制礼,礼乐相辅相成,让人们尊礼重信,以实现太平盛世的目标。
  D.在很多人心目中,财富均平的大同社会是充满公平正义的理想社会,体现着古代的“均平”思想。
  3.下列诗文中,不适合作为通过诵读让学生思考“家国情怀”内涵的材料的一项是(3分)
  A.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B.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C.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阅读下面的现代诗,完成4-5题。(7分)
  从前慢
  木心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于1982年移居纽约期间所作)
  4.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写出了当时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的诚实与淳朴。
  B.诗歌开头的“记得”让作品充满了回忆感,使全诗具有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