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5450字。

  2023届高三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点对点攻关训练
  (辽宁、海南、重庆)
  专题: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为中华民族之文化认同、维系中国人的社会凝聚的“集体意识”,其基本内容是什么呢?当然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能够确立民族共同价值观,培育和而不同、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广阔胸襟,为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探索中国文化的出路,为建构21世纪文化体系提供保障。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血脉,是“集体意识”的主体部分,而孔子则是儒学的创始人、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国人公认的至圣先师,因此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
  孔子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是由其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孔子的人格和思想在生前就吸引了许多人求学,形成了很大的势力。孔子是一个有才干的人,有宗旨的人,有热忱的人。他无惧风尘,不畏艰难,十四年周游列国,意欲施行他的教化来救济天下。在孔子成名以前原已有过许多民众的中心人物,如宋国的子罕、郑国的子产、晋国的叔向、齐国的晏婴,但他们一生做官,没有余力来教诲弟子。唯有孔子,他收的弟子很多,他的思想有人替他宣传,所以他的影响格外巨大。自孔子殁后,他的弟子再收弟子,蔚成一种极大的势力,号为儒家。孔门势力之强大,除了客观环境使然外,实与孔子的个人人格有着莫大关系。孔子去世后,他的影响还持续着、扩大着。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到山东的鲁地考察之后就发表感慨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这段话恰如其分地评价了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北宋理学家邵雍在《皇极经世书》中说:“孔子赞《易》自羲、轩而下,序《书》自尧、舜而下,删《诗》自文、武而下,修《春秋》自桓、文而下。自羲、轩而下,祖三皇也;自尧、舜而下,宗五帝也;自文、武而下,子三王也;自桓、文而下,孙五伯也。”(《观物内篇》之六)这就是说,孔子整理“六经”,对三皇、五帝、三王、五伯以来的文化进行综合,所谓集大成也。
  现代以来有许多学者把孔子看成中国文化史上的泰山北斗,如国学大师钱穆所言:“今者痛定思痛,果欲复兴中华文化,不得不重振孔子儒学传统,而阐扬孔子生平所最重视之自学与教人精神,实尤为当务之急。”为什么?因为“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吴宓也说:“孔子者,理想中最高之人物也。其道德智慧,卓绝千古,无人能及,故称为圣人。圣人者模范人,乃古今人中之第一人也。”具体地说,孔子已成为“中国文化之中心。其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其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孔子是“中国道德理想之所寓,人格标准之所托”。吴宓是陕西泾阳安吴堡人,是所谓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办《学衡》杂志,认为西方的苏格拉底、基督耶稣、东方的印度佛陀、中国孔子为人类文化的代表。
  总之,孔子的人格及其思想已经融化在我们民族的生命当中,孔子在无数的阅读和诠释过程中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甚至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
  (摘编自韩星《孔子——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
  材料二:
  进取有为的精神,在我们民族兴旺发达的时期起过巨大的积极作用,在我们民族危亡之际更成为激励人们的强大精神力量。如杜甫的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的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的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圣先师孔子创立的儒学是维系中国社会凝聚的“集体意识”的基本内容之主体部分,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血脉。
  B.民众的中心人物往往因其开堂设课而给后世留下巨大影响,如宋国的子罕、郑国的子产、晋国的叔向、齐国的晏婴。
  C.国学大师钱穆认为,重振孔子儒学传统、阐扬孔子的自学与教人精神,是复兴中华文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当务之急。
  D.儒家进取有为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延续的重要内驱力,在民族危亡之际能够成为激励人们的强大精神力量。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陆游、文天祥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着高洁的品格、入世的热情,希望施展才学以建立功业而救济天下。
  B.儒家学派势力强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孔子有着超出常人的才学和卓越的品格,招收教诲了众多弟子,弟子们又多有弟子。
  C.在所有的国学大师眼中,没有孔子就没有中国文化,孔子与西方的苏格拉底、东方的印度佛陀在世界上有着完全相同的地位。
  D.中国始终在与时俱进地发展,又在发展中保持文化的连续性,得益于中华文化给予中华民族的伟大生命力和内在凝聚力。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   )
  A.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B.孟子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C.儒家代表作《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D.儒家经典著作《礼记》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4.要“承担起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重大责任”,我们可以从孔子身上汲取哪些养分?请结合材料内容和个人学习生活实际简要分析。
  5.请简要指出两则材料在论证方法上的共同特点。并简析材料二论述的中心内容与孔子的联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艺是对现实生活具有实际意义的精神活动,一个国家的文艺水平,往往反映了这个国家的文化水平,这个民族的思想境界。文艺有优劣,有高低,评价的标准就在于它是否为人民而书写,是否为人民而歌唱。
  文艺要为人民抒情,这是文艺创作的正确方向。因为一个成功的文艺作品,不会是作者的自吟自唱,而应是与读者的情感共鸣、心灵合唱。一个文艺作品是否有广阔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