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题,约10030字。
2022级高一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材料一:
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作刀笔吏的在这种社会里是没有地位的。可是在都市里律师之上还要加个大字,报纸的封面可能全幅是律师的题名录。讼师改称律师,更加大字在上;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正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也就是礼治社会变为法治社会。
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的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不常有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私的动机,偷偷的越出规矩。这种人在这种秩序里是败类无疑。每个人知礼是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儿子做了坏事情,父亲得受刑罚,甚至教师也不能辞其咎。教得认真,子弟不会有坏的行为。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我曾在乡下参加过这类调解的集会。我之被邀,在乡民看来是极自然的,因为我是在学校里教书的,读书知礼,是权威。其他负有调解责任的是一乡的长老。最有意思的是保长从不发言,因为他在乡里并没有社会地位,他只是个干事。调解是个新名词,旧名词是评理。差不多每次都由一位很会说话的乡绅开口。他的公式总是把那被调解的双方都骂一顿。“这简直是丢我们村子里脸的事!你们还不认了错,回家去。”接着教训了一番。有时竟拍起桌子来法一阵脾气。他依着他认为“应当”的告诉他们。这一阵却极有效,双方时常就“和解”了,有时还得罚他们请一次客。
(节选自《无讼》)
材料二:
权力之所以引诱人,最主要的应当是经济利益。在同意权力下,握有权力者并不是为了要保障自身特殊的利益,所以社会上必须用荣誉和高薪来延揽。至于横暴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了。统治者要用暴力来维持他们的地位不能是没有目的的,而所具的目的也很难想象不是经济的。我们很可以反过来说,如果没有经济利益可得,横暴权力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因之也不易发生。
甲团体想用权力来统治乙团体以谋得经济利益,必须有一前提: 就是乙团体的存在可以供给这项利益,说得更明白一些,乙团体的生
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讼师改称“律师”,还要加一个“大”字,环境的改变、称呼的改变,导致社会地位也发生了变化。
B.调解就是讲理,需要一位很会说话的乡绅主持,调解的过程就是讲道理、进行教化的过程
C.社会上每个人都是知礼的,打官司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D.由于礼治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所以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利,而在内在的良心。
2.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乱过后,皇权为了维持自身生存,都会施行休养生息的无为政治。
B.如果乙团体的生产量仅够自己消费,甲团体就不会用权力征服它。
C.人们可以从权力中得到利益,这是权力能够引诱人的原因所在。
D.统治者要用暴力来维持他们地位的目的也是获得经济利益。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 分)
月光下的芝麻地
刘庆邦
棉桃子跟芍药花的花骨朵儿差不多,都是圆圆的,青青的,尖尖嘴儿,像一枚枚尚未成熟的桃子。芍药开花,棉花也开花。芍药的花朵婉紫嫣红,五颜六色,妖娆得可以。而棉花的花朵只有一种颜色,那就是白。除了白,还是白。
怎么,单一的白色就不好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