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12160字。
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质量监测试题
语文
注意事项:
1.在作答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地方。考试结束,请监考人员将答题卡收回。
2.选择题部分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均无效。
4.保持答题卡清洁,不得折叠、污染、破损等。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节选自《乡土中国》,有删减)
材料二:
乡土情结作为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由农耕文明和儒家思想演化而来,其基本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其一,归隐山林的乡土情结。归隐山林源于志士或诗人对世俗社会人情世故的厌恶,更是对乡土自然的内心向往。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嚣,而甘享乡居的宁静。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最形象的注解。
其二,思念故乡的乡土情结。“露从今年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社会的生活往往受地域限制,区域间接触少,与外界隔离,各自保持相对孤立。
B.乡土社会重视信用而不签契约的方式,在进入现代社会后依然常常受到人们的称赞。
C.规矩和法律不同,熟悉社会中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也不一样。
D.终老是乡的乡民生活在礼俗社会里,他们无须选择生活的环境,接触的是熟悉社会。
2.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土情结有多种类型,其中思乡思亲的情结对于国人来说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
B.乡土情结的产生与农耕文明、儒家思想密切相连,很多古诗文都表达了这种心态。
C.乡土作家特别关心乡间外观和生活形式上的特色,故出现了一大批乡土小说作品。
D.莫言立足于自己的生活体验,努力书写他所在时代的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与抗争。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特性的论据的一项是(3分)
A.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B.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
C.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
D.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会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上述三则材料的共同主题是什么?它们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阐释这一主题的?(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与陌生人交流
铁凝
①从前的我家,离我就读的中学不远。上学的路程大约十分钟,每天清晨我都要在途中的一家小吃店买早点。
②那年我十三岁,念初中一年级。正是“深挖洞,广积粮”的时候,因此一入学便开始了拉土、扣坯、挖防空洞。我正在发育的身体,乐观地承受着强重的体力劳动,而我的脑子则空空荡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