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5800字。
2023年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真模拟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明清小说评点家们往往喜欢将小说与《史记》比附,在与《史记》比附的评点过程中,他们开始逐渐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区别。金圣叹的《第五才子书水浒传》就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其中著名的理论有“以文运事”说和“因文生事”说。
“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中的“事”意思并不完全相同,前者之“事”乃实有之事,系本真之事,后者之“事”乃虚构之事,即逼真之事。“以文运事”是根据“事”而“算计”成文,“因文生事”则要顺着“笔性”“削高补低”。
金圣叹认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游传》是“因文生事”。
金在《第五才子书水浒传》第二十八回回评中云:“夫修史者,国家之事也;下笔者,文人之事也。国家之事,止于叙事而止,文非其所务也。若文人之事,固当不止叙事而已。必且心以为经,手以为纬,踌躇变化,务撰而成绝世奇文焉……司马迁之书,是司马迁之文也,司马迁书中所叙之事,则司马迁之文之料也。”
金圣叹认为“史”可以止于“事”,但司马迁不满足于“史”的叙事,而志在“文”,在记录人物言行和事件发展时,他较多地采用生活化的细节以突出人物的性格,使《史记》文采恣肆。“所叙之事”乃“文之料”,“以文运事”即作者算计先生成之事,写成的仍然是“史”,但“以文运事”的加入使“史”带上了“文”的色彩,金圣叹将《史记》与“杜诗”《左传》《西厢》《庄子》“韩文”一起列为“才子书”,说明他是以“文”的眼光看待《史记》的。
史书之“以文运事”,既强调作者要尊重“事”,又强调作者要注意运用“文”的技巧。《史记》之所以没有沦为史实的干巴巴的罗列和编排,全在乎司马迁文才之高,他在史料和史实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让“事”皆着我之色彩。“以文运事”之“运”体现出作者旨在作“文”的主导地位,从“事”的层面上讲,史书在面对史实的时候,只能按照事实本来的样子写,不能将甲事写成乙事,也不能将甲某写作乙某。但当它作为“文”时,便有了独立的文体地位,它不必按照事实发生的前后顺序平铺直叙,对于历史事件,他可以根据自己的见识判断其轻重缓急,对于历史人物,他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文中赋予情感,历史事件千头万绪,写作者可以以“文”的方式对其加以统摄。
对于小说中的“因文生事”,金圣叹则在“施恩重霸孟州道武松醉打蒋门神”中说明小说中“文”与“事”之区分:
如此篇武松为施恩打蒋门神,其事也;武松饮酒,其文也;打蒋门神,其料也。饮酒,其珠玉锦绣之心也。……凡若此者,是皆此篇之文也,并非此篇之事也,如以事而已矣,则施恩领却武松去打蒋门神,一路吃了三十五六碗酒,只依宋子京例,大书一行足矣,何为乎又烦耐庵撰此一篇也哉?(第二十八回回前评)金圣叹认为武松饮酒是“文”,他对武松之饮酒大加评论,认为饮酒之时的酒今,酒题等等都是“因文生事”的“文”,而非事,醉后打蒋门神才是所生之“事”。
“事”与“文”的关系相辅相成,在史作中,“事”为“文”之料,在小说中,“事”又因“文”而生发,但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文传而事传”,“事”的传世,需借助于作者惨淡经营的“文”,若无“文”,则无“绝世奇文”。
——摘编自曾小霞《“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试析》
材料二:
“史书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金圣叹认为,“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吃苦事”。其中“运”是算计,金圣叹在《水浒传》二十八回回评道:“是故司马迁之为文也,吾见其有事之巨者,而隐括焉;又见其有事之细者,而张皇焉;或见其有事之阀者,而附会焉;又见其有事之全者,而轶去焉;无非为文计,不为事计也。”所谓“张皇”“隐括”“附会”“轶去”等即是对历史事实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圣叹在评点小说时已经认识到小说和史书的区别,我们可以从他的“以文运事”“因文生事”的理论中窥见一斑。
B.“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中的“事”同名但内容不同,它们只有在事件真实方面才存在着一致性。
C.金圣叹认为《史记》面对史实是按照事实本来的样子写的,但其中也有作者的主观剪裁和虚拟。
D.“以文运事”中运是“算计”,体现出作者旨在作“文”的主导地位,而又受“真实”底本的约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作中,“事”为“文”之料;小说中,“事”因“文”生发;其中“文”的内涵是一致的。
B.金圣叹认识到小说和史书的区别,但只是部分地解决了小说与史书的区别划界问题。
C.酒生李小二夫妻并非真谓林冲有这样一个相识,这是按照“笔性”的原则为林冲逃了一命虚构出来的人物。
D.“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不管有多大的区别,两者都离不开作者对“事”进行有目的地加工。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以文运事”观点的一项是( )
A.史书中写奴婢言语,“开口即之乎者也,非文即理”,说出不近情理之言。
B.冯梦龙云:“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丽(依附)其人”,小说的问题不在于事真事假,而在于理真。
C.钱锺书云:“史家追叙真人实事,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付度之,揣摩之,入情合理。”
D.金圣叹认为《三国演义》太拘泥于史实,实是“官府传话奴才”,虚构上远不如《水浒传》。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提到“以文运事”与“因文生事”这一理论,请结合文本分析两则材料阐述的侧重点。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秤砣
阿来
还在故事起始处,秤和主人就已经苍老了。
秤本来是头人家的。解放了,剥削阶级的财产要被没收。头人家的两杆,大的一杆,归了生产队;小的这一杆,就到了现在这主人的手上。
这秤过去在头人家里称过金银、宝石与鹿茸。到了他的手里,也就是村民之间互相倒换救急的茶叶盐巴之类的东西了。秤的新主人没有因此抱怨过,他说:“越是这样,就越是要公平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