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4340字。

  文学类阅读:记叙性散文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冬日香山
  ①要不是有公务,谁会在这天寒地冻的时节来香山呢?可话又说回来,要不是恰在这时来,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我又哪能知道呢?
  ②开三天会,就住在公园内的别墅里。偌大个公园为我们独享,也是一种满足。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阴的世界;秋天时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形形色色的服装,南腔北调的话音,这一切将山路林间都塞满了。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多少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净的世界。
  ③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头挑着些已弹去种籽的空壳。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融在一起,很难觅到它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厚厚的绿草,绒绒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历历在目。连路边的巨石也都像是突然奔来眼前,过去从未相见似的。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④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虬劲的枝,枝上挂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如在涅槃,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此时我只感到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这两样了。苍松之外,还有一些新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绿的针叶,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节。与松作伴的还有柏树与翠竹。柏树或矗立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翠竹则在房檐下山脚旁,挺着秀
  1.对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塞满:四面八方到来的游客很多。
  B.虚静:冬日香山安静而令人空虚。
  C.骄傲:寒风衰草中松树傲然挺立。
  D.绰约:秋日香山红叶满山别有风姿。
  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香山春、夏、秋三季,表现了对它们因熟见而生的冷漠甚至厌恶,以映衬作者对冬日香山的喜爱。
  B.作者写苏轼夜游承天寺,是为了以承天寺“明静如处积水之中”类比冬日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
  C.作者用“天然焦墨山水图”的比喻,主要是为了形象地表现冬日香山具有如诗如画般绚丽的特点。
  D.冬日香山,舍掉了春的妩媚,夏的丰腴,秋的绰约,因为它只需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从不需要热闹与繁华。
  3.联系全文,解释划横线语句的含义。
  (1)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
  (2)冬天来时却有幸窥见香山的骨气。
  4.统观全文,简析文章结尾句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中药镇
  陈新森
  ①朋友来磐安,问我哪里值得看一看。我毫不犹豫把他领到了江南药镇。
  ②一下车,朋友就被这座藏在大山深处的中药特色小镇给吸引住了。鳞次栉比的中药商铺,熙来攘往的各地客商,人声鼎沸的热闹场景,令这座长三角知名的中药材集散地溢满了喜悦与憧憬。看着朋友饶有兴致地问性味、问品质、询价格,大包小包买个不停,我内心生出一丝骄傲:伴随时代发展步伐崛起的江南药镇,让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