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300字。  从课内基础到高考真题,攻破诗歌鉴赏选择题学案
  【真题体验】(2022新高考Ⅰ卷)醉落魄•人日[注]南山约应提刑懋之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答案A此句意思是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苦”,形容执著地追求,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不是说词人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例1.下列对《归园田居(其一)》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少无适俗韵”,诗人开篇说自己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表达了他不与人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B.“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家里没有一点尘土杂物,干干净净,诗人住在这样的屋子里觉得清净闲适。
  C.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等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恬静优美、清新自然的图画。
  D.诗尾的“返自然”照应开头的“爱丘山”,这里的“自然”既指自然环境,又指顺应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
  答案B项,“家里没有一点尘土杂物”错误。“户庭无尘杂”指的是门庭没有世俗琐事,而非家里没有一点尘土杂物。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
  (2022新高考全国Ⅱ卷)送别李白[唐代]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答案B第二联的大意是你所去的地方风景是那样的美,为世人所传颂,你到了那里一定会很喜欢。而不是“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2021新高考Ⅱ卷)示儿子陆游
  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
  【注】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
  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
  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
  答案C由颔联可知,作者认为无论是出仕朝廷,为官一方,还是成为平民百姓,躬耕陇亩,都要事国以忠,事亲以孝,并没有在两种方式中做出比较选择。
  例2.选出对白居易《琵琶行》一诗有关诗句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第一句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第二句通过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
  B.“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第一句点明了送别的基调:“惨”。第二句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境,可谓情景交融:与友分别心绪难平,心情和眼前月色一样,一片茫然。
  C.“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情景交融。与开头“夜”“船”“月”相呼应,烘托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及演奏的悲凉气氛,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广阔空间。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该句运用了反问和借代修辞手法将诗人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实为画龙点睛之笔,同时也是全诗的主题即上段“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形象化说明。
  答案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要问在座之中谁流的眼泪最多?我江州司马泪水湿透青衫衣襟。“反问”应为“设问”。
  (2021新高考Ⅰ卷)寄江州白司马①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 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 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 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前途依然很远大。
  答案B第三句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湓水比作衣带,写出了江水的曲折灵动,希望友人能够饱览自然的秀美风光。
  (2021全国乙卷)鹊桥仙•赠鹭鸶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一缕。”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
  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的氛围。
  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答案D“听觉”是错误的。本词词末中“听”是任凭的意思,没有听觉描写,只是从视觉上书写了鹭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例3.下列对《望海潮》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主要写杭州山水的美丽,城市的繁荣,写法是层中有层,层层铺叙,每三句为一层。
  B.词的下片的后半段,主要是总结前文,归美郡守,即孙何,“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这句话本意在奉承,却不露痕迹,十分巧妙。
  C.“天堑无涯”意思是广阔无边的天然壕沟,“天堑”这里指的是钱塘江。
  D.“户盈罗绮,竞豪奢”,虽然突出杭州的富庶繁华,但也曲折地批判了小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
  答案D.“曲折地批判了小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错。诗句突出杭州的富庶繁华是正确的,但没有批判市民的穷奢极侈。
  (2021新高考Ⅱ卷)赠赵伯鱼(节选)韩驹①
  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
  [注]①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③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的内容可以得知,赵伯鱼是一位勤奋好学、转益多师的诗坛后辈。
  B.诗中使用了古语“后生可畏”,表现出作者对赵伯鱼的嘉许以及劝诫。
  C.面对后辈的请教,作者谦逊地表示,自己所谈不多,也较为简单粗略。
  D.诗中以禅理喻诗的内容,既可为赵伯鱼提供指点,也具有普遍的意义。
  答案B“劝诫”说法错误,根据“果可畏”可知充满了嘉许、赞赏,并没有劝诫的意思。
  (2018天津卷)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既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