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440字。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翻译
一、出示一段学生翻译的文章:
晏子之晋,见披裘负刍息于途者,因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曷为而至此?”对曰:“齐人累之。吾名越石甫。”晏子曰:“嘻!”遽解左骖赎之,载而与归。
(注)刍chú:喂牲口的草。
学生译文:
晏子到晋国,看见一个穿着豪华衣服背着柴草的人在路边休息,因为他是个君子。派人问他说:“你为什么来到这里呢?”那个人回答说:“齐国人连累了我。我名叫越石甫。” 晏子感叹道:“啊!”立即解下自己的左边骖马,把他赎了出来,并且载着他一同回齐国。
参考译文:
晏子到晋国,看见一个披着破衣服背着柴草的人正在路边休息,认为他是个君子。便派人问他说:“您为什么落到这种地步呢?”那个人回答说:“是齐国人使我受害的。我名叫越石甫。” 晏子感叹道:“啊!”立即解下自己的左边骖马,把他赎了出来,并且载着他一同回齐国。
二、翻译中的十种失误
(一)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译成:晋国的侯王和秦国的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二)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能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再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长得不漂亮)……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去了(才离开)。
3、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地位低下)。
(三)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
例如:
以相如功大,拜上卿。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注意: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四)一词多义选用不恰当。
例如: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注意: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惜”的意思。
又如: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译成:假如我不从事这种劳役,那么早已生病了。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责备)单于。
(五)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
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注意:句中语气词“也 ”应删去。
(六)省略成分没有译出。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如: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司马光《赤壁之战》)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