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370字。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土地是滚烫的,故事是鲜活的”
——访作家关仁山
记 者:去年,您创作了反映河北省阜平县脱贫攻坚事迹的长篇报告文学《太行沃土》,为此做了哪些前期准备?
关仁山:阜平县古称“畿西屏障”,素有“穷山恶水”“阜平县不富”之说。但是,人穷志不穷,残酷的环境塑造了阜平县人豁达豪爽、吃苦耐劳的性格和渴望光明富裕、积极响应改革的进步精神。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阜平县骆驼湾村、顾家台村看望困难群众,向全国吹响了扶贫号角。此后短短几年,阜平县人民便依靠勤劳的双手成功脱贫。面对这样意义重大的脱贫典型,我生怕自己对其中震撼人心的好故事发掘得不到位,或者表现得不够淋漓尽致。为此,我一遍又一遍地阅读《阜平县志》,对阜平县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等进行了比较细致的研究。
记 者:您在阜平县的采访过程中,哪些人和事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关仁山:阜平县的许多人,不仅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还令我深受感动。来自保定银行的扶贫驻村干部王恩东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我。顾家台村贫困农民顾成虎,儿子呆傻,女儿待业在家,几年前妻子还被倒塌的房子砸中,一家人只能靠着四亩山地种玉米土豆,以及村支书顾叔军借给他们的房子艰难度日。王恩东了解情况后,一直在生活上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不仅帮忙流转土地、卖猪、开小卖部等,还安排顾成虎的女儿顾文香去阜平县支教中心读书,并帮她申请了助学金。
在马兰村,谈到扶贫,不得不提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邓小岚。作为人民新闻家、《晋察冀日报》创办者邓拓的小女儿。邓小岚出生在马兰,她始终对这片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1997年,她第一次回到马兰村,就觉得应该为马兰村做点事情。当时,她每年的退休金三万多元,便拿出两万元用来帮助马兰村。她出资盖校舍,帮助困难学生解决学费问题,帮助村里发展红色旅游。退休后,她每年往返北京和马兰村十几趟,组建了马兰小乐队,在大山里培养了200多个爱音乐的孩子。她将自己创作的歌曲《如果有一天你来到马兰》《我们走着聂荣臻的路》教给当地百姓传唱,用歌声助力马兰村的文化脱贫。她还联系北京西城区金融街集团为马兰村投资500万元,建成蜂蜜灌装厂,解决了80个穷困户的就业问题。
耑路头村的少年陈旭,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自幼聪明好学。初中毕业时,陈旭的父亲生病需要常年用药,从此放羊、种地的重担就落在了他身上。面对这样的困境,他只能辍学。老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推荐他到阜平职教中心免费就读。入读职教中心汽车专业后,陈旭成绩优异。2016年,他从县职教中心毕业后成为上汽南京汽车有限公司的实习生,一年后转正,月收入6000元,每年都给父母寄钱,一家就此告别了贫困。
记 者:阜平县的哪些乡、镇、村成为了您作品的叙事舞台?为什么选择写这些地方?
关仁山:阜平的骆驼湾村、顾家台村、前岭村、马兰村、花山村、东庄村、西庄村、黑崖沟村等成为我的叙事舞台。选择这些地方,是因为这些村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是当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困难群众的地方。8年过去了,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的变化非常大,如今两村庄属于就地提升村,成了乡村振兴的典范。前岭是河北省国资委扶贫点,驻村干部帮助他们建成了2400平方米的村民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为《太行沃土》选择叙事舞台的问题,关仁山既说明了自己选择阜平的哪些村子作为叙事舞台,也说明了这样选择的理由。
B.关于《太行沃土》的特点,关仁山给自己的这部作品总结了两点:一是始终在全方位渗透红色精神,二是运用了乡土语言。
C.为了做好写作《太行沃土》的前期准备,关仁山反复阅读了《阜平县志》,力图细致了解阜平当地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风土人情等。
D.当被问及对阜平的哪些人和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关仁山深情地告诉记者,扶贫驻村干部王恩东、邓小岚的事迹让自己很感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希望作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学创作,关仁山正是这样做的。
B.《太行沃土》全方位渗透红色精神,追求让红色精神获得独具特色的时代与地域表达,这表明该作品旨在弘扬红色精神。
C.文艺报记者对关仁山的访谈,恰切地设计了一系列问题,这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太行沃土》创作的概况,吸引读者去阅读这个作品。
D.报告文学作品讲求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体现时代特征,关仁山的长篇报告文学《太行沃土》,无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3.关仁山将他所创作的反映河北省阜平县脱贫攻坚事迹的长篇报告文学题名为《太行沃土》,但阜平县本是贫困地区,“沃土”之题是否恰切?请结合本访谈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和动物一样,植物每时每刻也在进行着新陈代谢,思考着如何生存的现实问题。而与动物不一样的是,植物没有四肢,只能在固定的区域里生活。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植物,面临着不同的生存考验,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积累了自己的生存智慧。
水是生命之源。植物对环境中水分的利用和适应是其维持生存必不可缺少的技能。在这方面,不同植物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如,生活在水中或潮湿等“奢侈”环境中的植物,为了克服缺氧环境进化出了长在地表能“呼吸”的根或气生根。然而,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生活在极端干旱区荒漠植物的命可没这么好。在有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