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600字。 品味语言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本文从一篇课文剖析这样一种做法。
《胡同文化》的语言到底该怎么品味
  温立三先生指出,《胡同文化》教学任务有三:⑴ 概括作者笔下赋予的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把握内容要点,提取文章精要。引导学生注意课文中的主旨句。 ⑵ 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兴衰流露的复杂感情,⑶ 品味语言。[注 ① ]但是,就我所见,许多教学设计、教案、教材分析文章都没有能圆满完成这三点教学任务。下面就应该怎样准确品味本文语言,正确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谈谈我的看法,以期引起探讨和争论。
  俗语说:“锣鼓听声,听话听音。”读书,要读懂言外之意,就是要品味语言。因为,“句子的意义有时很含蓄,在字面意义中还蕴含着某些深层的意义,一般称为句内意义。句内意义主要是通过一定的语境来表现的,因此必须在理解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弄清它所表达的真正意义。”[注② ]
  品味语言,不仅要看懂句子的表层含义,还要理解其深层含义,但深层含义有时“需要通过一定的语用联想来理解”[注③]。例如,“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这一段吧:“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一个“他们”,表明作者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下文为什么特地引用“挪窝儿”、“破家值万贯”等老北京的日常口语?目的是什么?如果联想《胡同之末》摄影集里的那张前面是写着“拆”字的老胡同破房子,后面是崭新的拔地而起的高楼的照片,我们就可以明白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引用北京人自己讲的日常口头语来调侃那些“安土重迁”不愿意搬家的人。所以,这里的言外之意是:这样随时有倒塌的危险的破旧房子,老北京,你们还恋着不走干什么哪?
  品味语言还要注意文章中的标点符号,揣摩其运用目的,因为标点符号也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四合院是一个盒子”一段。这段中用了十三个引号,前十二个引号都是为了标明这些全是老北京的常用口头语言,让人们从这些口语中了解,老北京讲究的“处街坊”是除了会棋友“杀”一盘,到“大酒缸”喝两个和“会鸟”外,就仅仅只“随”一点“份子”而已。这里,又特意把“随分子”一词拆开,为的就是说明“随分子”也不是心甘情愿,而是出于不愿意被人认为不合“礼数”,不得已而为之。可见,胡同里、四合院里的那些老北京是多么的封闭自私。所以,在这段的最末,作者再也忍不住用“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个现代谁都不以为然的、过时了的格言来公开讽刺老北京们了,以表达自己对这种旧文化的不满和批评。
  品味语言要联系写作的时代背景,揣摩作者在文中写这些话的目的和原因。例如,“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这一段。“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罗卜,就不错。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这些话里,表层意义是描写了北京人吃虾米皮熬白菜时那种极易满足的表情,说明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生活要求不高。但是,本文写于1993年6月,改革开放已经十多年了,满足于这样的生活水平显然是落后了,我们就可以体会到这些语句中局外人调侃的味道:自己物质要求不高,可以理解、原谅,但大家看看,臭豆腐滴几滴香油,竟然可以待姑奶奶这样的贵客了!面对虾米皮熬白菜如此蹩足的菜肴,发出“嘿”的赞叹之声。说“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的好吃”, 90年代了,商品经济时代了,广东等沿海地区已经公开提倡高消费、讲究享受了,如果仍旧满足于这样的生活享受就未免太低了一点儿了!联系写作的具体时代背景,我们就可以体会到, 作者这样写其实是对这种现象的嘲笑。其言外之意是:在今天这样的形势下,易于满足的思想已经落后了,知足常乐的观念也不合时代了。那么,为什么这么含蓄,只用调侃的语调来嘲笑?因为作者虽是江苏高邮人,但已经在北京生活了大半辈子了,算得上是半个老北京了,对长期相处的老北京们的心情是理解的;而且,诸如随遇而安、安土重迁、知足常乐、安分守己这些心态和观念,在过去,是提倡的好传统,如果用严厉的语言一本正经地批判,可能会令有些人一时接受不了而产生反感。
  品味语言要辨别词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揣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