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8710字。

  郑州市2021-2022学年上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卷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本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的人本哲学,在政治领域的表现是民本。在社会治理上的实践是重民生,善治的本质则为“厚民生”,富民是国家治理的根本追求。富民在儒家的思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可谓是其根本性关切。
  富民是“政之急者”。在国家和社会诸多事务中,儒家认为民生是最紧迫的事价。鲁哀公问政于孔于,孔子回答说:“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正因为富民是最为急切的,所以儒家常常将民生置于优先的位置来认知和讨论。如子贡问政于孔子,“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孔子将“足食”置于“足兵”之前,可见民生在孔子那里不仅是重要的,更是紧迫的。从孔子的论述来看,他所谓的“足食”,似乎不仅仅限于温饱,而是过上比温饱更好的富裕生活,因为他论述说这也是人人可求的、合乎人性的生活,“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富民是治国安邦之基石。在儒家思想里,富民之所以为“政之急”,是因为它有着治国安邦的重要政治意义。富民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儒家认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决定人们的思想意识,即孟子所谓的“恒产决定恒心”。这里的“恒心”,既指人的道德意识,也包含人们的社会认同和依礼循则的秩序观念。儒家认为此“恒心”与社会韵治、乱密切相关,缺乏“恒心”,社会就会陷入无序和混乱,“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社会一旦出现“无不为己”的局面,当然也就不能实现有效的治理。正是循此“恒产——恒心”的理路,孟子认为富民有着急切的现实合理性和必要性。
  富民是“治人者”之天职,按儒家的理解,天生民而树之君,“治人者”对人民负有无可推卸的政治义务和责任,用儒家的说法即是“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所谓“尧舞之泽”,其间最为基本的就是人民的生计问题。儒家一再提醒“治人者”,要如古圣王一样,以天下为己任,以民生为天职:“恶思悉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儒家还以“为民父母”为喻,强调富民也是统治者不可逃避的道义责任。在儒家看来“为民父母”,是绝不应“使斯民饥而死”的,相反,他们有义务和责任让人民过上“有菽粟如水火”的丰衣足食的生活,换言之,“治人者”天然负有富民之责。
  富民是善治之标志。在儒家的政治理念中,判定一个社会治理得好坏、一个政权的善与恶,其中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人民生活的品质与状态如何。一个人民安居乐业、富裕的社会,就是一个好社会,甚至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礼记•礼运》有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仿修时。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文中所谓“皆有所养”,就揭示这是一个民生无忧、“养生丧死无憾”的人间乐土。正因为如此,所以儒家深信,一个理想的社会,一个治理良善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民富民乐的社会。
  中国古代有“儒如五谷”之说,喻示儒家对古代社会的重大意义,儒家“富民、厚生”论,就是这一意义在治国安邦上的重要体现,而其取向显然是追求社会整体与长远的利益。
  (摘编自胡发贵、李宁《政治哲学视域下的儒家富民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富民是俗家的核心关切,其中蕴含着中国古代人本哲学中的“民本”“民生”思想。
  B. 儒家认为“治人者”需优先考虑民生问题,对人民负有无可推卸的政治义务和责任。
  C. 禹、稷为代表的古圣王主动承担对人民的政治资任,是儒家眼中“为民父母”的典范。
  D. 《礼记•礼运》描述了儒家追求的理想社会面貌,而“行大道”是其实现的物质基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中国古代的人本哲学强调富民为前提,论证富民思想在儒家思想中的突出表现。
  B. 第二段举“子贡问政孔子”的故事,旨在论证儒家认为民生问题对国家治理重要而紧迫。
  C. 文章先提出论题,然后从四个维度论述儒家富民主张的当代价值,思路清晰,论证有力。
  D. 文章多次运用引用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证方法,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权威性和逻辑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之所以把“足食”置于“足兵”之前,是因为孔子认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B. 荀子从人性角度提出“不富无以养民情”,其生张与孟子“恒产决定恒心”的富民观相近。
  C. “治人者”只要效法尧舜以天下为己任、就能实行善政,让百姓过上衣食无忧的美好生活。
  D. 儒家的“富民、厚生”论不仅对古代社会意义重大,而且对当今治国安邦有更深远的意义。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而‘行大道’是其实现的物质基础”错,“行大道”意为施行儒家所追求的社会政治理想,并非物质基础。由全文可知,实现儒家所追求的社会政治理想的物质基础是“富民”。如文章第一段即说“富民是国家治理的根本追求。富民在儒家的思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可谓是其根本性关切”。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致力于将绿色发展理念融汇到经济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18.8%,超额完成“十三五”约来性目标,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了中国向国际社会承诺的到2020年下降40%-45%的目标,累计少排放二氧化碳约58亿吨。中国坚定不移实施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