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80字。
名著导读 《西游记》:精读和跳读
学情分析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字汝中,号射阳山人,明代人。
全书100回,基本由两个故事组成,第1至7回,写孙悟空出世至大闹天宫,表现的是孙悟空对自由的无限追求和斗争最终失败的悲剧,体现出了人性的自由本质与现实生活的约束的矛盾处境。第8至100回总写唐僧师徒历经八十一难,去西天大雷音寺取经,蕴含着人必须经历艰难才能最终获得幸福成功的人生真谛。
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前7回写大闹天宫的故事,是全书的精华部分,表现孙悟空的反抗精神;8----12回写唐僧的来历、魏征斩蛇、唐太宗入冥府,交待取经的缘起;第13回-----100回写唐僧师徒取经途中历经81难和师徒终成正果,带经回东土大唐。
阅读方法:
根据兴趣和阅读目的的不同,可以分别采取精读和跳读的方法,精读指向细腻的感受,透彻的理解和广泛的联想,跳读则是主动地舍弃有意的忽略,以求更高的效率,这两种方法在同一阅读过程中是可以交替使用的,读西游记这样的古典小说就适合精读与跳读并用。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初看《西游记》,多半是对情节的兴趣比较浓,往往忽略对人物的观感。《西游记》中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过程虽长,却有不少相似的情节。所以我们选择了人物形象作为切入点,特别是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是中国人最早的英雄形象之一,它深入人心,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选择这个形象,能够激发学生对《西游记》整本书的阅读兴趣。同时,通过关注孙悟空的成长,学生还能够借以观照自己的人生,能够有所感悟和思考。
七年级学生在阅读大部头作品时,往往有些发怵,阅读的时间拖得长,效果也不见得好,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系统的阅读方法,习惯眉毛胡子一把抓。作为一堂名著导读课,教材上有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我们正好针对很多孩子读书不分主次的弱点,教同学们学习精读和跳读的阅读方法,运用良好的方法读书,分析人物,关注人物的成长变化。
教学资源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品及人物形象;
2、学习跳读和精读的阅读方法;
3、能够运用精读和跳读的方法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跳读故事情节,精读重点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联系实际,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精读和跳读的方法。
2、使用精读和跳读的方法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对孙悟空性格变化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一个成语叫做“心猿意马”吗?它意思是心里东想西想,安静不下来,其中“心猿”是指浮躁不安的心如同猿猴一样跳跃。“心猿”这个词语在西游记中也出现过很多次。请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