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100字。八年级语文上册《我为什么而活着》素养教学设计
  
  一、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及其结构。
  2.思维发展与提升:采用探究式进行教学,体会罗素随笔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特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品味本文语言所具有的感召力、感染力以及它所带有的理性色彩。
  三、文本分析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作家罗素的一篇思想随笔,也是一篇思考关于人生终极问题的散文,是《罗素自传》的序言。序言虽篇幅较短,但文采横溢、意味深长,包含巨大的情感容量,因此历来被人们所传诵。
  四、教学方法:
  八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渐趋成熟,知识积累增多,思想日趋活跃,思维能力明显提高,他们对于社会、对生命会有更多思考,因此本文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可以展开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从而澄清一些错误和模糊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作者观点鲜明,情感富余变化,因此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提炼生命的特征,将读贯穿始终,层层深入,做到读中品、品中读,将知识的理解与情感体验融合在一起。在认知上,由浅入深,渐入佳境,从课文中来,到生活中去。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探究教学法、诵读法、分析归纳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百年不遇的旱灾,大地干涸,动物们纷纷出逃。黄鼠狼、山羊、黄莺一行向着传说中的诺亚雨林走去。太阳无情地炙烤着大地,他们又累又饿。头顶盘旋的秃鹫不停地叫着:“活着多累啊,倒下吧,让我吃了你们吧!”黄鼠狼不屑道:“我还年轻,还没活够呢,我不能死!”小黄莺深情地望着远方:“不行,如果我倒了下来,妈妈一定会伤心的,我不能死!山羊先生也不例外,他笑着对秃鹫说道:“秃鹫先生,等我把动物王国的《史记》写完,那时你也许就有吃我的机会吧,现在,不行!”
  教师提问: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回答?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活着的理由的权利,无论他们选择了什么,都是无可厚非的。我们今天来聆听当代思想文化巨人罗素的声音,看看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1872—1970),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无神论者,也是二十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地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他的代表作品有《幸福之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分析》等。
  2.背景介绍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自传》的序言,作者是伯特兰•罗素。本文是罗素的思想随笔,从中可以窥见思想家罗素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伟大人格。
  3.文体常识
  抒情散文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三、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抽考字词:请一个同学诵读以下字词
  遏(è)制 飓(jù)风 濒(bīn)临 俯瞰(fǔ kàn)
  2.抽考词义:请两个同学解释下列词语意思
  遏制:阻止;迫使停止。
  濒临:紧接;临近。
  俯瞰:俯视
  三、课文内容和结构整体感受
  1.感知内容:罗素一生的三大追求分别是什么?
  明确: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心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