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100字。七年级语文上册《雨的四季》素养教学设计
一、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创作背景,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创意诵读与设计诵读理解文章内容,品析本文语言及写作特色,初步理解雨的的美好。
3.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诵读水平。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创意诵读与设计诵读理解文章内容,品析本文写作特色,初步理解雨的美好,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特征、用准确的语言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欣赏,学会运用感官欣赏散文,多角度品味和揣摩语言文字。
三、过程与方法:
《雨的四季》是刘湛秋先生写的一篇经典散文。优美的散文不是一颗颗散落的珍珠,而应是一挂精美的项链。阅读《雨的四季》会感到一种流动的美,而且四季各有特色,而且都被作者进行了优美的比拟,我本想从四季雨的名字出发,一线串珠。但我发现本文的语言特别诗意,更适合朗读,所以这节课我准备从诵读的角度进行设计。所以整堂课我仿照欧阳艳老师《白杨礼赞》以诵读为抓手,以诵读为助推器,推动师生在文本里行行复行行,然后带着文本里的精华与发现创造新的文字世界,用师生多形式的诵读活动真切地去感受刘湛秋先生对雨的热爱对自然的礼赞。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每年这个时候,梅雨如约而至。生活中,你看到过什么样的雨?追问:像什么一样?
再次追问:这种雨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是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对雨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就像宋代赵师秀就有“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雨声,有蛙叫,好不热闹。可是反衬出的却是作者内心的孤寂。
今天这节课,我带上“雨”、你带上“心”,利用感官和修辞,来一次“表达”之旅。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刘湛秋,男,1935年出生,安徽芜湖人,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诗刊》前副主编,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早在八十年代中期,他就被一代大学生誉为“抒情诗之王”。他曾说,“为自然而歌,为环境美好和生态平衡而歌,为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存而歌是我毕生的追求。”
2.介绍背景
雨是大自然神奇的杰作,雨是沟通天地的美丽使者,在《雨的四季》中,作者笔下那或飘逸或缠绵的雨,把它们曼妙的身姿深深印在读者的眼眸中,而那清新、纯净的雨之心、雨之魂啊,却飘飘洒洒滴落在读者心海上,掀起阵阵波澜,荡起层层涟漪。此篇文章作为散文,出自《散文》1989年第四期。
二、诵读训练
(一)出示投影,理解并积累字词(根据导学案,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完成)
(主要检查各小组合作完成情况,对不懂的进行解析)
1.字音词义
花苞bāo:文中指没开放的花骨朵儿。
娇媚mèi:形容撒娇献媚的样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