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100字。语文八年级下册《大道之行也》素养教学设计
一、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背诵全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本文说理方法,把握整句的句式特点和效果。
3.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使用网络搜索功能,查找相关资料,扩展对“大同”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熟读,品味诗歌语言,赏析诗歌意境;体悟诗人情怀。
三、过程与方法: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懂得利用“添字”和“换字”的方法理解字词,利用“增”“删”“调”“补”等方法疏通文意,掌握了常用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有基本的文言断句的方法。所以,指导起来相对可以放手;但是此文选自《礼记》,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作品,年代久远,于生而言有一定的距离感;同时,学生很难还原想象当时社会生活状况,很难理解课文所阐述的“大道”和“大同”的基本概念;再次,对于论述说理的文章,对于初中生而言,本来就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假如同学们到南京旅游,一定会去中山陵。那里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生前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那么这四个字究竟有什么含义?为什么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理想?我们不妨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1]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2.介绍背景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
3.旧书新解
本文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时,多加了"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男有分,女有归"二句。并且,本文描述的特征多被作为理想社会的一种,其实却是对人类社会的基本要求。归结起来,不过是老弱有养,年轻人勤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