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400字。八年级语文下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素养教学设计
一、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言实词及虚词的用法,能够准确翻译并诵读全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庄子和惠子的截然不同认知态度。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学习本文,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的喜怒哀乐。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诵读,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理解该故事蕴含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抓关键词句,分析“鲲鹏”的形象内涵,体会作者奇特的手法。
教学难点:
感受庄子雄奇瑰丽的想象、奇幻恣肆的文风以及“鲲鹏”意象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三、过程与方法: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是《庄子二则》中的第二篇文章,学生对于庄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八年级的学生乐于思考,有一定生活体验和思辨冲动,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能主动联系生活实际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但是庄子的思想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所以这节课以各种形式的 “读”为主,帮助学生由感性的感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苏轼一次他和好友佛印对坐闲聊,忽然有意要戏弄一下对方, 便说:“ 古人常常以僧对鸟。”佛印不高兴了,便问 :“何以见得?”苏东坡笑答:“比如‘鸟宿池边村, 僧敲月下门’;还有‘时闻啄木鸟,疑是敲门僧’。是不是这样?”佛印听了略一思索, 冷不丁说:“今日老僧却与相公对。”苏东坡本想把佛印和鸟归在一类,嘲讽一番,不想佛印机敏过人,一句话便把苏东坡当成了“鸟”, 苏东坡一时竟无言可对。今天我们再来看看战国时一对好友之间的对话。(教师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今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其文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2.介绍背景
本文选自《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本课第一则节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第二则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题目是编者加的。
庄子所处的年代,一方面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动荡,战争频发,生灵涂炭:另一方面,正值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文化成为一种强烈的需要,“士”这一阶层的人数大量增加。这种社会与文化状况对庄子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3.课文链接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