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660字。
小说阅读综合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白釉黑花罐与碑桥(节选)
迟子建
退休这五年,我在黑龙江各地寻古探幽,也发挥专业优长,免费给人鉴宝,渐渐地在民间有了些名气。
爱好收藏的,最痛心的就是逢着心爱之物却无力纳为己有。比如我曾在阿城乡下一户人家,见到一个盛黄烟叶的罐子竟是金代的白釉黑花罐,其器型端庄古朴,色彩典雅高贵,釉面似有月光隐隐浮动,就像个穿着丝绒旗袍的气质美女,在勾人魂魄地望着你。见我要出高价收购这个罐子,老乡顿悟此非浊物,不卖了。几个月后我再去,房屋还在,但主人已不知所踪。
我已是第三次来依兰了。因为北宋的赵佶、赵桓二帝曾被囚于此,这里流传着很多关于他们的传奇故事,我便想去转转。
当爬到半山坡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条船。这条黑黢殿的船,再次点燃了我漂流巴兰河的热望,而我有数的几次漂流,都是在日光里。想想太阳落了山,悄推船入水,来一个月夜漂流,独享一条河,听水声、风声和落叶声,该多享受啊。
先前漂流时,我还嫌夜晚太过恬静,波澜不惊,少了刺激。但山里的天气就是这样,几分钟前还云淡风轻,转瞬却是狂风暴雨。暴雨如注,河面雨雾蒸腾,波涛翻卷,我立刻兴奋起来。
然而持续的暴雨倾入,使得船中的积水已没过我脚踝,船开始渐渐下沉。当我意识到不妙时,也不管身处什么样的河段,赶紧朝着岸边划去。可是风越来越大,船剧烈摇摆,只两三分钟,就把我抛入冰冷刺骨的巴兰河。
救我上岸的是个四十多岁的男子,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来了。
我躺在一堆干草上,问坐在火堆旁的他,这是哪里距离巴兰河景区,还有多远?
至于景区,他从未听说过。他告诉我他是个窑工,祖上就是干这个的。
我说,依兰这地方还有烧窑的吗,我怎么没听说过那你是给建筑工地烧红砖的了?
他用看待俗物的眼神,同情而又失望地扫了我一眼,说他是烧瓷器的。
我问他有手机吗,我想借用一下,给家人报个平安。
窑工惊讶地看了我一眼,说,啥是手机,你到这儿,还用报平安吗
他双手合十,说他曾祖的高祖,高祖的高祖,再高祖的高祖,都是相州很有名的窑工。
他这连环套似的高祖和曾祖,简直是迷魂阵,立刻把我绕迷糊了,我说,相州不是古地名吗?
他没理我,说他远祖是给宋徽宗烧瓷器的,你总该知道这个喜欢写字画画的皇帝吧?我说黑龙江人谁不知道徽钦二帝——赵佶和赵桓呢那你祖上烧的瓷器,徽钦二帝能用上吗?
窑工说他祖上是窑工的头领,被俘之后,每年总会有那么一两次机会见到徽宗,金人都知道这个亡国之君懂艺术,所以对他也算宽待。
金人崇尚黑白色,但无论材质还是纹饰,都不够精美,而汉人窑工炼制的白釉黑化器物,在保持金人瓷器古朴粗犷的基础上,施以温润的釉色和细腻灵动的纹饰,所以巴兰河窑烧制的瓷器,那时很为人们所喜爱。
徽宗在筹谋后事时,悄给祖上一把掉落的牙齿,这些都是他来五国城后掉的。严寒的冬季少见果蔬,再加上心情沉郁,未老先衰,他掉得很厉害,这是他唯一能牢牢在握的骨肉啊。他请祖上研磨这些牙齿,施釉时兑进去,烧制一只白釉黑花罐,还特别叮嘱,这只罐子不能落入金人之手,有朝一日这只罐子回到汴京,也算归乡了。
白釉黑花罐进窑后,几乎每天一场雨,雨后必现彩虹,横跨窑上,就像给这泥壶似的窑加了一条七彩的提梁。七天之后,这只罐子出窑了,白釉润泽,釉色均匀,泛着微光,似乎能照亮黑夜黑花枝繁叶茂,细腻油亮,每朵花蓬勃得似乎带着响声要从罐子中飞出来,实乃绝品。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为一个文物爱好者和鉴赏行家,“我”常痛心无法将心爱之物纳为己有,渴望在有历史故事的地方寻找真正的文物。
B.宋徽宗懂艺术,在筹谋后事时,要求窑工将自己的牙齿研磨成粉,施釉时兑进去,烧制一只白釉黑花罐。
C.“白釉黑花罐进窑后,几乎每天一场雨,雨后必现彩虹”,这一描述为白釉黑花罐烧制蒙上了迷信的色彩。
D.“我感觉身前的火更旺了,有炙烤的感觉”,这一描述隐含了“我”迫切地希望看到白釉黑花罐的心情。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写的是一次奇幻之旅,虽文中人物对话有一些困惑之处,但都隐藏在对瓷器的虔诚之中,并无违和之感。
B.“我”喜欢在巴兰河漂流,既呼应了开头介绍“我”有“寻古探幽”的兴趣,也为下文历险埋下伏笔,体现了小说构思的精巧。
C.本文多处运用暗示法,暗指所处并非现实之境,如窑工没有听说过景区、手机等现代词汇,依兰依然在用古地名,依然在烧窑等。
D.文中写金人崇尚黑白色,但无论材质还是纹饰,都不够精美,目的是为了对比出汉人窑工在烧制瓷器方面技艺的高超。
3.文中对白釉黑花罐进行了三处描写,请分析这三处描写的作用。(6分)
4.迟子建在谈到这篇小说的创作时说∶"宋徽宗是个才华盖世的皇帝,所以我在小说中,试图从白釉黑花罐身上接近他。”说说作者在白釉黑花罐身上寄寓了宋徽宗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康 家 戏 匣
相裕亭
○1康家是盐区的大户,鼎盛时期,有着“驴驮钥匙马驮锁”之说。可见当初康家的庭院有多大,开门的钥匙、锁头,都要用驴马来驮,了得!
○2康家戏匣就是那个时期的产物。
○3至今,盐河两岸上了岁数的老人们提起当年康家戏匣,还禁不住连连咋舌 :那玩意,奇了!月明星稀的静夜里,那小小戏匣里传出的唱腔,顺着流淌的盐河水,能传出十几里外去。
○4现在想来,那就是一台东洋人玩的留声机。不过,在那个连电灯尚不知何物的年代里,康家老爷子能整来那么个手摇式的戏匣,不亚于当今哪位款爷购来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