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00字。九年级语文《我爱这土地》素养教学设计
一、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诗人及诗歌的写作背景,熟读并背诵这首诗歌。
思维发展与提升:抓住诗歌中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理解是人的思想感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模仿诗歌,创作同题爱国小诗。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朗读诗歌,研读意象,体会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朗读诗歌,研读意象,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
三、过程与方法: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了解诗歌这种文学样式,但在理解鉴赏诗歌的能力上,仍需要进行培养,教师应引导学生边诵读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情,感受诗美,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
本教学过程,采用“读诗韵——感诗意——品诗句——仿诗言”的教学环节,以学生自由诵读,自主品析为主,培养学生诗歌朗读和鉴赏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这几天温度陡降,武汉已经正式进入冬天了。七十八年前也是这样的一个冬天,有一位后来被誉为“诗坛泰斗”的诗人来到了咱们武汉,而且就住在咱们武昌。大家知道他是谁吗?
一天夜里他有感而发创作了一首诗,题为《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就在他刚刚落笔之时,武汉的天空就飘起了雪花。随后他又写了《向太阳》、《我爱这土地》等一些广为流传的诗篇。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就是《我爱这土地》,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的诗浑厚质朴,格调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新中国成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介绍背景
《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17日,发表于同年12月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便写下了这首诗。
二、借助工具书完成课前预习
1.字音。
2.试读诗歌,读准字音
嘶哑(sī yǎ ) 喉咙(hóu lóng )
汹涌(xiōng yǒng) 腐烂(fǔ làn )
三.放录,把握朗读节奏
(一)读准重音
(二)分清节奏
(说明:每个修饰语后边都要停顿,而且修饰语和意象应该重读,更好的体现诗歌意境。)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