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8580字。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旧唐书•王维传》云:“玄宗出幸,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维服药取痢,伪称喑疾。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王维在安史之乱中逃避不及,被迫出任叛军伪职,这一经历成为他终生挥之不去的创伤记忆。
  凯茜•卡鲁斯指出,所谓创伤记忆,“是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性事件的一种无法回避的经历,其中对于这一事件的反应往往是延宕的、无法控制的,并且通过幻觉或其他侵入的方式反复出现”。陷贼、禄山迫以伪署、被收系狱中,这些创伤记忆在王维诗中反复出现。如《与魏居士书》云:“偷禄苟活,诚罪人也。”《责躬荐弟表》云:“没于逆贼,不能杀身,负国偷生,以至今日。”不过,细读王维诗文也会发现,他在直接涉及自己的诗文里,对创伤事件往往三言两语一笔带过,且只表示戴罪有愧,不作或少作辩白,只有为之作文的友人与自己有相似相近的遭遇,王维才充分显示出表现创伤记忆的特色。
  为了更好地显示这一特色,还有必要从王维创作的一个习见现象谈起。王维《山中寄诸弟妹》云:“城郭遥相望,惟应见白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云:“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从对面写起:前一首是“身在山中,却从山外人眼中想出,妙悟绝伦”,后一首则“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这种从对面写起的构思与笔法,实际上在自我与他人之间、此处与彼处之间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同时又在这一定的距离之外远远、静静地仔细端详和打量,造成彼此之间既离又合、似合又离的特殊效果。与从对面写起十分类似,王维诗中还每每出现从一定距离之外回看、遥看的场景。王维也很喜欢以这种回看、遥望的方式来为诗作结,如《观猎》云:“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最后,王维诗的这个特点,在他为陷贼和出任伪职的经历所深深痛苦的晚年,也在其有关创伤记忆的诗文里被延续下来,得到另一番巧妙运用。也就是说,王维以这种从对面、从一定距离之外静观和书写的“作法”,不仅像在《与魏居士书》等作品里那样只表示有罪有愧,还试图替他人——更替自己,作必要的辩白。如《为薛使君谢婺州刺史表》,王维代被朝廷任命为刺史的薛姓友人作谢表,除了与薛姓友人曾担任陕州地方官的经历稍有不同以外,人们一眼可知所写的一切其实也都是王维的亲身经历。同时正因为写的是友人,王维也大胆、直率地写到当日被刀枪相逼、“偷生厕溷”的屈辱遭遇。这是他在单纯写自己的诗文里所刻意省略的。
  卡鲁斯说创伤记忆会通过幻觉等方式反复出现,在王维的诗文里,创伤记忆的确反复出现,但不是通过幻觉的方式。在直接与己相关的诗文里,王维只悔罪不辩白,在为与自己有相似遭遇的他人所写的表、碑等作品里,他不仅悔罪,而且在对他人当年残酷遭遇的展现中,巧妙为自己辩白。王维年轻时即作有《观别者》诗:“不行无可养,行去百优新。切切委兄弟,依依向四邻。”详写所见依依惜别的场景,但结尾联系自身云:“余亦辞家久,看之泪满中。”王维习惯从对面、从一定的距离之外写起,这或许不仅是“作法”问题,还表现了王维观察世界与人生的立场和态度。近年来,在文史哲及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对所谓“创伤记忆”的研究似成一时风气。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诸如王维的诗文亦可提供类似的微妙见证。
  (摘编自沙红兵《草木岂能酬雨露 荣枯安敢问乾坤》)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陷贼、禄山迫以伪署、被收系狱中是王维遭遇的“突如其来的灾难性事件”,这一无法回避的经历形成了他的“创伤记忆”。
  B.对自己的残酷遭遇,王维在单纯写自己的诗文中很少涉及,但在为有相似经历的友人作文时,能在很多地方见到它的影子。
  C.从对面写起,在一定的距离之外端详和打量,可以达到更加特殊的艺术效果,能让表达的哀乐之情都“加一倍”。
  D.王维从对面写起的构思与笔法,不是在创伤后才有的,而是早已有之,而且这种写法不一定都与创伤记忆有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交代《旧唐书•王维传》中记述的王维在安史之乱中的遭遇,这是王维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也是本文的立论依据。
  B.文章引用卡鲁斯关于创伤记忆的论述,一方面是为了引出创伤记忆的概念,另一方面是为印证王维创伤记忆的表现形式。
  C.文中论述王维诗喜欢从对面写起的目的,是表现王维在为与自己遭遇相似的友人作文时才会充分表现自己的创伤记忆的特色。
  D.文章大量引用王维的诗句主要是为了论证王维写诗的“作法”,以及他观察世界,人生和对待自己经历的立场和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维在诗中说自己“诚罪人也”“负国偷生,以至今日”,这是王维对创伤记忆的表达方式,符合王维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
  B.王维诗《南坨》中“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一句,同《观猎》一样,以回看、遥望的方式作结,从而淡化了自己的创伤记忆。
  C.王维写友人时,也写出了他们当年的屈辱遭遇,目的不是为友人申诉,而是借这种方式巧妙地为自己辩白。
  D.文章结尾说王维诗文可提供类似的微妙见证,说明王维创伤记忆的现象在其他学术领域也具有研究意义和价值。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散文的“时态”
  周晓枫
  ①每当我想起自己以前读到的古代文学里的散文、白话文运动时期的散文、现在报纸副刊登载的散文,总是给我留下一种混沌的整体印象:它们多数充满回忆的味道。一次旅行、一场际遇、一位亲人、一只宠物……他们回到书桌在回想之中开始写作当然有着具体的情节、场景和片段,但写作者的视角,往往是从终点望向来路:读者清楚或隐约地知道,一切,属于过去完成时态。
  ②汉语和英语不一样,所谓过去时、正在进行时、将来时,对我们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