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9590字。
潍坊市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题(二)•原卷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何谓“风骨”?它在不同的时期拥有不同的含义。在古代,“风”与“骨”二字最初本是分开使用的,“风”最早出现于《毛诗序》中,含有教化教育之义;“骨”则来源于王充的《论衡•骨相篇》,“骨”乃就一个人的形貌而言。“风骨”连用始于魏晋时期,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谈及顾恺之用“风骨”品评人物画,“风骨”在此话语体系中主要指道德修养中所透露出的气质。后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风骨”纳入文学批评范畴,在刘勰的阐释中,“风骨”主要指作品中所具有的“气”和“力”,即作品中蕴含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此后,“风骨”既含有道德修养、人格气质方面的内涵,亦成为诗歌辞章的一种审美标准。在历史的变迁衍化中,“风骨”早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凝结为一种延续下来的“传统”,构成中华传统精神的基座和主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新时代诗歌患上了比较严重的软骨症”。因此,新诗急需反躬自省,重新建构“风骨”,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诗歌气韵。
(摘编自罗小凤《新时代诗歌需要中国风骨》)
材料二:
怎样才能使作品有“风骨”呢?刘勰指出:“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述情必显”即“意气骏爽”,也就是《明诗篇》论建安文学的“磊落以使才”“唯取昭晰之能”。“析辞必精”也就是要求作品体裁劲健,文辞简洁,音韵铿锵。在这两方面的要求中,“述情必显”是作品有“风骨”的先决条件,因为作家只有将深沉强烈、激昂慷慨的思想情感充分抒写和完美表现出来,作品才能有“风骨”,才能在震撼人心的同时,对作品形式辞采本身有强劲的统摄力。而“析辞必精”则是作品有“风骨”的必备条件,因为在作品思想情感对辞采形式起着统摄、聚合作用的同时,作品的辞采形式既对情思内容有
……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骨”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含义。二字最初是分开使用的,连用最早出现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他用“风骨”来品评人物画。
B.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风骨”成为文学批评范畴的一种审美标准,可从作品的精神气质和文辞气韵两方面体现出来。
C.刘勰认为,文辞端庄正直,那么文骨就形成了;文章表现出作者高昂爽朗的意志和气概,那么文风就会清新明显。
D.西方的“崇高”和中国的“风骨”都诞生于社会动荡不安的时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审美实践活动的产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述情必显”是作品有“风骨”的先决条件,因此作家具有深沉强烈、激昂慷慨的思想情感时就能写出有“风骨”的文学作品。
B.文辞的繁简、质艳影响着作品情思感染力、聚合力的强弱,所以,文辞简洁的作品比文辞繁艳的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聚合力。
C.新时代诗歌要想重建“风骨”,既需提升作者的道德修养、人格气质,也需在作品的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文辞音韵等方面下功夫。
D.“风骨”在审美心理上给人刚强、舒爽之感,而“崇高”则会使人产生恐惧、压抑、紧张感,所以中国的风骨理论优于西方的崇高理论。
4.下列句子,不能体现材料二所讲的“风骨”的一项是( )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C.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D.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4.西方“崇高”理论和中国“风骨”理论都属于人们社会生活中审美实践活动的产物,请简要概括两者在审美上的异同。
5.杜甫的诗歌《登岳阳楼》是如何体现“风骨”的?请结合材料谈谈。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连用最早出现在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他用‘风骨’来品评人物画”错误,将“风骨”连用来品评人物画的是顾恺之,原文“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谈及顾恺之用‘风骨’品评人物画”;且“‘风骨’连用始于魏晋时期”,顾恺之也未必是最早使用的人。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材料内容及观点的能力。
A.“具有深沉强烈、激昂慷慨的思想情感时就能写出……”说法绝对,原文是“只有将深沉强烈、激昂慷慨的思想情感充分抒写和完美表现出来,作品才能有‘风骨’”,可见作家的强烈情感若不能通过作品表现出来,作品未必有“风骨”。
B.“文辞简洁的作品比文辞繁艳的作品更具感染力和聚合力”错误,文辞的繁简、质艳会影响作品的“风骨”,但不意味着文辞简洁的作品比文辞繁艳的作品更具“风骨”,更具感染力和聚合力;且文章是说“由于作品辞藻,以致淹没和消解了作品情思对读者的感染力和对作品形式辞采的聚合力,这在文学史上亦不乏其例”,说的是“过于繁艳”。
D.“中国的风骨理论优于西方的崇高理论”无中生有,文中只是说“‘风骨’和‘崇高’虽然都强调情感,但是侧重点却不一样的”、在审美心理上的感受不同,并未比较优劣。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个农民走在田埂上
芦苇泉
①他终于直起腰。这是一片无边的稻田。他那样弯着腰,向左右扩展、向前移动的姿势,已经持续很久了。他长长地舒了口气。他朝远处看,远处是蒙河黑色的树林,那片树林子太大,太茂盛,就像一片黑夜。他的头发是湿的,大滴的汗顺着脸往下淌,一直淌进衣服的里面。他的左手臂抱着大把的青草和稗子。他像忘了自己一样,仍是朝远方的那片树林看,就像盼望着一件事情的发生。比如一个人突然走出来,比如一群鸟“哇”的一声飞起,又落下,比如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