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490字。
浙江省嘉兴市2022-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的《梁庄》在《人民文学》发表之后,获得了一些好评,但说实话,我并不认为《梁庄》的价值和它的文学性就有多么的高。我认为,它的启发性,即它所呈现的一些新的视野和可能性要大于它本身的价值。那它为什么让人有震动之感?它只是写出了一些真实、现实与事实,但这些故事、细节早已普遍存在于中国乡村大地,并且还在继续。
真正意义上的非虚构创作,除了理论上的一些必要条件之外,更重要的还是与作者灵魂相关的那一部分。作者要从书斋中,从我们逐渐中产阶级化的生活中走出来,走进你所书写的对象的“日常生活”,而不是“观念生活”,这是我们必须清楚与正视的一件事情,不管我们如何真诚,对于我们的书写对象而言,我们已经是“高高在上”的姿态。我们必须要有真正深入的行动,不管是主动的“卧底”,还是被动的“流浪”。而行动的前提是谦卑。谦卑是什么呢?譬如托尔斯泰关于俄国农民和贵族的思考,它必然涉及自我,有着自我心灵的紧张、痛苦与冲突,是一种深刻的原罪感,所以,即使在82岁的高龄,在中国早已是“知天命”的年龄,他还要为此离家出走;譬如卡夫卡写《变形记》,那就是他自己的心灵所感受到的无可比拟的压抑;譬如你走在中国大地上,矿山、小镇、城市、原野,你不只是个思考者,你还应该是他们,试图以他们的眼睛来看待世界,然后反观自我,谦卑能使作者和人物心灵之间形成一种开放和贴近的关系,不只是审视、批判,更不是自恋或一种修辞,那是他的生命、他的生活、他的情感,你要感同身受,不但要体会到他们的疼痛和黑暗,还要准确把握他们的疼痛与黑暗的点位在哪里,要对他们所处的历史语境有真正的理解。
(摘编自梁鸿《非虚构写作的兴起》)
材料二:
报告文学和非虚构在中国的登陆和中兴,相隔了一百年的时空,从20世纪的20年代,到新世纪的10年代。百年之间,先是报告文学逆风而起,一批写实性书写的大将横刀立马,撅起了中国报告文学界的一次次风起云涌。
时光荏苒,整个20世纪8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的报告文学年代,一大批报告文学横空出世,参与了中国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构成了最纯正的知识分子写作,其影响甚至盖过了小说与新诗的势头。然而,十年后,报告文学式微,从此告别轻骑兵时代,转而向长篇转身,并以坦克集群正面强攻方式重新聚集,成为宏大叙事的主体方阵,涌现了一部接一部的长篇报告文学。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梁鸿认为,《梁庄》能震动人心是因为其所展示的真实故事和细节普遍存在于中国乡村大地,并且还在继续。
B. 梁鸿认为,托尔斯泰在写作时,把人物的命运和处境跟自身紧密联系起来,这种谦卑使作者和人物心灵之间形成既开放又贴近的关系。
C. 《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采用小切面的切片写法,描写一个村庄、几户人家、一群打工者的世相,是典型的非虚构作品。
D. 非虚构在报告文学逐渐走向沉寂 背景中产生并迅速发展直至顶峰状态,梁鸿是其代表人物之一。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重在论述非虚构写作中“行动”和“谦卑”的重要性,材料二主要论述非虚构产生的背景、发展和与报告文学的区别。
B. 面对书写对象,非虚构写作者表现出“高高在上”的姿态是不行的,必须要走进他们的“日常生活”,而不是“观念生活”。
C. 20世纪80年代,很多报告文学是最纯正的知识分子写作,具有思想解放和启蒙的作用,但十年后,这种作用渐次消失。
D. 非虚构既是对报告文学作家书写的拯救,也是对报告文学体裁的弥补,这一说法符合事物产生、发展、高潮、衰落的一般规律。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梁鸿在写《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的时候,想到的是:我要有能力知道在这一群人——外出打工者艰辛的生活背后的某种普遍性。
B. 为写《中国在梁庄》,梁鸿带着儿子从北京回到家乡河南梁庄,前前后后住了五个月,寻摸留守的梁庄人无人触碰的生活脉络。
C. 梁鸿认为,非虚构跟读者之间达成了某种默契,你可以同意他,也可以不同意他,这是作者给你的,不是告知你生活就是这样的。
D. 梁鸿以书写对象的眼睛看待世界,在梁庄系列作品获得好评后,反观自身,觉得自己虚荣、自私和无耻,完成书稿后有一种极大的空虚感。
4. 请结合材料一内容说说你对文中所说的“谦卑”的理解。
5. 如何更好地促进非虚构写作的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产生并迅速发展直至顶峰状态”错,由原文材料二“非虚构从一株小苗,迅速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与风靡80年代的中国报告文学抗衡,形成了两座山峰”“与20世纪80年代属于报告文学相比,今天的非虚构远未达到报告文学的顶峰状态”可知,选项“直至顶峰状态”错误。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但十年后,这种作用渐次消失”错误。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十年后,报告文学式微……读者也觉得曾经他们喜欢的报告文学已经蓬头垢面,其思想锐度,哲学深度、文学维度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地再造
孙皓晖
①父亲把和自己相伴了几年的忠犬大黄留给了苏秦,就走了。
②父亲一走,苏秦立即脱光膀子干起活儿来。昨夜情景,已经使他一路上对家的思念化为乌有,温情的梦幻在那一刻突然地破碎了,断裂了。要不是木讷深远的老父亲,他肯定会愤然离家自己闯荡去了。大嫂与妻子的冷漠与嘲笑残酷地撕碎了自己梦幻的那一刻,他就打定了主意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