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28770字。
2023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四)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节选自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材料二:
作为国家文化对外传播的有力载体,中国纪录片正经历从“讲述中国”到“认同中国”的转变。这正是我国文化对外传播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微观呈现。我们可以从题材、叙事、制播、平台等方面着手,调整策略方法,加强中国纪录片在国际传播中的影响力。
国际传播语境下的纪录片在题材上注重选择不同地区、民族、国家的受众共同关注的故事、人物和现象。中国纪录片在选题上可以完成两个层面的设置:其一,在中国题材中挑选出具有全球性的话题,从自我立场的议题设置转向全球视角的主题选择;其二,积极发掘同一主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应该继承中国古代“以民为本”“与时偕行”等优秀传统思想。
B. 传播中华文明,立场不能动摇,目标应该明确,同时也要有博大的开放气度。
C. “同一性的全球主题”是中国纪录片在题材上的追求,是对自我立场议题设置的超越。
D. 新世纪以来,中国纪录片 海外传播,带来了经济效应、政治效应和社会效应。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对国家文化传播做了要求,前者更为高屋建瓴。
B. 材料二在论述上,运用了很多传播学上的名词,增强了说理的可信度。
C. 非人类的生命体之所以会影响我们的思考,在于它们表现出的生活场景。
D. 就中国纪录片的意义而言,“中国”与“世界”的静止关系是不可取的。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美丽中国》以中国为题材,探寻“人与自然”这一当下全世界广泛关注的话题。
B. 《中华的故事》由英国和美国媒体制作播出,讲述中国从夏商周到改革开放的历史变迁。
C. 《从长安到罗马》是一部由央广总台亲自策划,中意两国导演联手打造的百集纪录片。
D. 《藏北人家》通过“再现”普通人家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本质意义的思考。
4. 三则材料虽然选自不同文本,但是组成了一个有机的论述整体。请分析三则材料组合的内在逻辑。
5. 《与象同行》是2022年中国纪录片“现象级”的新闻事件,请阅读下面的新闻介绍,结合材料分析该纪录片取得成功的原因。
“网红”野象家族一路向北的故事在近两年的特殊时期背景下,牵动了全世界千万网友的心。近日,由国新办对外推广局指导、解读中国工作室和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联合出品的纪录片《与象同行》陆续登陆国内外主流媒体及互联网平台。该片以“共同体观念”为文化根基,采用拟人化的叙事方式追踪记录了云南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短鼻家族”历经17个月的北移南归过程,并在社交媒体的裂变式传播与话题营造下引发全网“云追象”热潮。聚焦动物选题,追踪热门话题,借势营销传播,并软性植入中国方案、中国价值、中国文化,《与象同行》为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效能提供了有益启示。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是对自我立场议题设置的超越”错误,原文“从自我立场的议题设置转向全球视角的主题选择”,可知“全球视角的主题选择”才是对“自我立场议题设置”的超越。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扩大范围,根据原文“即使是非人类的生命体也可以在人类视角基础上表现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人世间(节选)
梁晓声
四年里,他这位从“大三线”退休的老建筑工人,似乎把光字片当成了“小三线”,把自己家所在那条被违章建筑搞成了锯齿状的小街当成了主要工程。如何让自己的家看上去还有点儿家样,理所当然成了他心目中的重点工程——他似乎要独自承担起改良的神圣使命。在春夏秋三季,人们经常见到他在抹墙,既抹自家的墙,也抹街坊邻居家临街的墙。他抹墙似乎有瘾,四年抹薄了几把抹板。有一年,街道选举先进居民,他毫无争议地当选了,区委副书记亲自奖给他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