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8810字。

  哈尔滨市2021级高一上学期学业质量检测
  语  文
  本试卷共23题,共150分,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
  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
  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
  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说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以文字的古今定文字的死活,是提倡自话者的偏见。散在字典中的文字,无论其为古为 今,都是死的;嵌在有生命的谈话或诗文中的文字,无论其为古为今,都是活的。我们已经 说过,文字只是一种符号,它与情感思想的关联全是习惯造成的。你惯用现在流行的文字运 思,可用它做诗文;你惯用古代文字运思,就用它来做诗文,也自无不可。从前读书人朝朝 暮暮都在古书里过活,古代文字对于他们并不比现代文字难,甚至于比现代文字还更便利, 所以古代文字对于他们可以变成活语言。不过这只是就作者说。如就读者说,用古代文字做 诗文,对于未受古代文字训练的群众自然是一种不方便。这里我们又回到传达与社会影响的 问题了。诗既以传达为要务,就不能不顾到群众了解的便利。还有一层,即从作者的观点看,  现代人有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特殊情思,现代语言是和这种生活方式和情思密切相关的,所
  以在承认古文仍可用时,我们主张做诗文仍以用流行语言为亲切。
  本来文字古今的分别也只是比较的而不是绝对的。我们现在用的文字大部分还是许慎的
  《说文解字》里所有的,并有许多字的用法,现代和二千年前也并没有多大分别。现在所有 的字大半是古代已有的,不过古代已有的字有许多在现代已不流行。古代文字有的能流传到 现在,有的不能,原因一半在需要的变迁, 一半也在习惯的变迁。习惯原可养成,所以一部 分古字复活是语言生展史中所常见的自然现象,欧洲有许多诗人常爱用复活的古字。现代中 国一般人说话所用的字汇实在太贫乏,除制造新字以外,让一部分古字复活也未始不是一种
  救济的办法。
  现代人做诗文,不应该学周诰殷盘那样诘屈鼙牙,为的是传达的便利。不过提倡白话者
  所标出的“做诗如说话”的口号也有些危险。日常的情思多粗浅芜乱,不尽可以入诗;入诗
  的情思都须经过一番洗炼,所以比日常的情思较为精妙有剪裁。语言是情思的结晶,诗的语  言亦应与日常语言有别。无论在哪一 国,“说的语言”和“写的语言”都有很大的分别。说 话时信口开河,思想和语言都比较粗疏,写写诗文时 有斟酌的余暇,思想和语言也都比较缜密。  散文已应比说话精炼,诗更应比散文精炼。 这所谓“精; 炼”可在两方面见出, 一在意境, 一 在语言。专就语言说,有两点可以注意:  第一是文法, 说话通常不必句句谨遵文法的纪律, 做诗文时文法的讲究则比较谨严。其次是 用字, 说话所用的字在任何国都很有限,通常不过  数千字,写诗文时则字典中的字大半可采用。没有人翻字典去说话,但是无论在哪一 国,受  过教育的人读诗文也不免都常翻字典,这简单的事实就可以证明“写的语言”比较“说的语
  言”丰富了。
  “写的语言”比“说的语言”也比较守旧,因为说的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习惯促成文字与思想情感的关联,惯用古代文字或流行的文字运思,都可以做诗文。 B.  诗歌与散文在意境和语言两方面者都很精炼, 然而就精炼程度而言,诗歌应胜过散文。 C. “写的语言”和“说的语言”截然 不同,前者讲究 文法与用字,阅读时常需翻检字典。
  D.   “写的语言”常倾向保持陈规,但 能在流动变化!中抓住固定的基础,也是一种便利。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是(3 分)
  A.  现代作品以流行语言表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特殊情思,显得亲切,也因此广为流传。 B.  尽管需要和习惯不断变迁,古代的许多字至今仍然流行,展现了汉字旺盛的生命力。 C. 复活一部分占字符合语言生展史的规律,可有效解决现代国人表达字汇贫乏的问题。
  D. 日常情思经洗炼剪裁入诗,并以日常语言表达,就能达到“做诗如说话”的艺术境界。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作者所说的“活的”语言或文字的一项是(3分)
  A.  现代汉语词典增收的新词
  B.  文章中引用的古诗文名句
  C.  喜迎新春佳节张贴的对联
  D.  街头巷尾的防疫宣传标语
  4.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 4 分 )
  5. 作者认为但丁使用“土语”的方式值得借鉴。请根据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 4 分 )
  (二)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鲁 文 之 秋  徐訂
  对于秋我有一种特别的敏感,这敏感的养成,细说起源,怕还是起根于九岁十岁时候读 欧阳修的《秋声赋》吧。那时我已经离家,到一个乡村小学里寄宿,可是我当时并没有正式
  入学,只在校长——是一个老先生——那地方读古文与经书。教我《秋声赋》时候记得正是
  秋夜,或者也是因为老先生因秋夜而想到《秋声赋》,所以选了那篇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