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5850字。
湖北省腾云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2022年12月13日 试卷满分:150分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 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 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主要体现在其形象的符号意义上。但是,对于诗歌语言只是单纯 地理解其符号意义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进一步发挥想象进行联想。联想在其中起 着统摄的作用。
暗示性语言的主要功能特征就在于联想。朱光潜说:“语言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 的意义”,而“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种种关系”。如果要很好地理 解一首诗歌,就必须透过表面的文字,揣摩其背后的“种种关系”,然后筛选、整合各 种有用信息,再进行合理想象,最后做出价值判断,这个过程就是联想。联想的过程一 般是从具象信息到抽象信息,从表层含义到深层含义。例如一提到“木叶”我们就会想 到秋意想到萧瑟苍凉的气氛。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句,它给我们的直 观感受是落叶纷飞,秋意正浓,从诗句中我们看到波浪涌起的洞庭湖面秋风飒飒,落叶 飘荡, 一派萧瑟的景象,这正是语言的符号意义使然。而此情此景“我们仿佛听见了离 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读者的思维一下子便从木叶的清秋气息跳跃到离人的 愁情别绪,由具象信息到抽象信息,由感觉到感知,我们体会到了世事无常,人生不易, 这就是联想的作用。
由此可知,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写景抒情诗,如果剥离掉联想的意义,都将无法 进行赏析。如李白《蜀道难》中“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只见蜀道悲鸟哀 号,古木参天,雄飞雌从,林间盘桓,这是诗句所呈现的画面。但我们如果仅仅停留在 诗句所呈现的画面上,那么就很难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图。再结合下句“又闻子规啼
夜月,愁空山”,这几句诗歌描写了一派苍凉景象,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这里人迹罕至、 极尽荒僻。此处写景目的在于渲染蜀道之艰之险,友人入如此艰险之地,实在让诗人担 忧不已。读了这几句,我们仿佛听到诗人对坎坷人生的深切感叹,感受到他对前途命运 的无尽担忧,体会到他对国势民生的倾心关切。如果不去想象,不去联想,我们会诧异 于此处为何进行这样的景物描写。其实欣赏这几句诗歌,我们只抓住“悲鸟”“古木”“子 规”“空山”等意象展开联想,就不难理解诗句的意境及其表达意图。王国维的“一切 景语皆情语”,大概也正是基于联想的功能才有此说吧。
“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 义。”所以在诗歌语言形象中,如果抛却联想的内核,诗歌的意蕴美将会荡然无存,因 此我们可以说联想是暗示作用的内驱力。
(摘编自李清《也谈诗歌语言形象的暗示性》)
材料二: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 龄《闺怨》)杨柳本来可以引起无数的联想,桓温因杨柳而想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萧道成因杨柳而想起“此柳风流可爱,似张绪当年!”韩君平因杨柳而想起“昔日青青 今在否”的章台倡女 ……何以这首诗的主人独懊悔当初劝丈夫出去谋官呢?因为“夫婿” 的意象对于“春日凝妆上翠楼”的闺中少妇是一种受情感综和的意象,而杨柳的浓绿又 最易惹起春意,所以经它一触动,“夫婿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
A. 中国古典写景抒情诗,如果剥离掉联想的意义,都将无法进行赏析。 B. 正是基于联想的功能,王国维才提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
C. 杨柳这个意象之所以引起了不同联想,是因为每个诗人的情感是不一样的。
D. 文艺作品一定具有完整性,它的意象被情感综合后,由散漫零乱变得谐和统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
A. 材料一列举“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为了论证诗歌语言的符号意义具 有暗示性。
B. 材料一采用引用论证,引用李白《蜀道难》中的诗句,增强文章说服力,同时使 文章语言更加典雅有文采。
C. 材料二中作者反对“所有的诗都被前人做尽了,诗是没有未来的了”的观点,因 为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
D. 材料二列举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为了论证晋以后的作品大半都是细节胜 于总印象。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的一项是( ) ( 3 分 )
A. 许多古诗名句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 来”,其中的意象都是自然形象,但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
B. 因为情感经历不同,对于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读者产生了三种不同解读: 对这位悲惨的老人的怜悯;对这幅画面的欣赏;以及对勤劳独立的老人的歌颂。
C.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诗中人与景因为情感而交融在一起,把旅人听见鸡 声就爬起来,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D. 马致远在途中看到秋天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景物,融合自 己的思念、飘零之感,最终写出《秋思》。
4. 学习《李凭箜篌引》时, 一位同学提出, “吴丝蜀桐张高秋”中“张”字意为“弹 奏”,但换成“吴丝蜀桐弹高秋”又总觉得不好,不明白为什么。请据材料一给这位同 学解决疑惑。 (4分)
5. 诗家素有“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慨叹,但材料二给了我们一把解诗钥匙。请据 材料二分析李商隐《锦瑟》中间两联。 ( 4 分 )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生死场(节选)
萧红
冬天女人们预备夏季的衣裳,男人们计虑着怎样开始明年的耕种。那天赵三进城,
他披着两张羊皮回家。王婆问他:“哪里来的羊皮?——你买的吗?哪来的钱呢?”赵 三像有什么事在心中似的,什么也没言语,摇闪的经过炉灶,通红的火光立刻鲜明着。 他走出去了。夜深的时候他还没有回来,于是王婆就到打鱼村去了。赵三阔大的喉咙从 李青山家的窗纸透出,王婆知道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