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3700字。

  江西省五市九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卷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世界观。中国人对天地的认识是循序而进的,周代以前,只有春和秋的概念。“以春秋知四时”,西周时期,多个诸侯国的国史以“春秋”为书名,“吾见百国_《春秋》”(墨子),东周之后,已经有了冬和夏的记载,但孔子以鲁国史书为基本线索,又兼容120个诸侯国的史料,写出了那部大历史著作,仍以《春秋》为名称。后来这一历史段落,也以“春秋”来命名。战国之后,陆续有了节气时令的记载。二十四节气首次完整阐述是在汉景帝时的《淮南子》一书中,汉武帝时,作为国家历法写入《太初历》。中国古人有两个了不起的科学贡献,一是发现并细化了一年之中这个井然有序的生态变化规律。再是以春秋命名国家史书,把天文、地理、人间沧桑事态相互参照起来看待世界。《淮南子•天文训》中,古人精确地把一年作了二十四等分,并加以命名,这是二十四节气第一次被完整叙述。
  ②二十四节气是讲变和不变的。一年之中二十四个节点的运行原则是不变的,但每个节点里都饱含着变化。气候这个词的意思,是节气变化的外在体征,老百姓过日子,要看天地的气候。古人的观察是很具体的,五天为一候,每个节气里有三候。如“立春”三候:初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鱼自河底上游,抵近冰层)。“立秋”三候: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
  ③二十四节气里,不仅有敬畏心,还有警惕心。在每个节气里,古人都硬性规定了具体的禁忌条款,如“立春”和“雨水”:祭品不得用母畜,禁止伐木,不得毁鸟巢,不得捕杀幼小的、怀胎的、刚出生的动物,不得捕杀学习飞翔的鸟及小兽,不得掏鸟蛋,不得聚众起事,不得大兴土木,不可以起兵征伐,军事冲突不得由我方挑起。
  ④二十四节气的路线图,由立春到大寒,不是一条线,是一个圆,是轮回。设定这个顺序的基础不仅是天象,还有地势和农时。立春这个节气,大地复苏,万物生长。大寒的物候是:“鸡使乳(孵小鸡),征鸟厉疾(鹰隼一类猛禽最具攻击性),水泽腹坚(河流湖泊冻得结结实实)”。中国古人对天文的认识,一年开始的第一天是冬至,冬至也称一阳,那一天地气由地心开始上升,“今日交冬至,已报一阳生”,“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小寒与天寒之间是二阳,地气运行四十五天,在立春这天突破地表,因此这一天也称“三阳开泰”。在汉代之前,我们中国有六种历法,其中黄帝历:周历和鲁历,以冬至所在月份(即今天农历十一月)为正月,这就是以天文为基础的。如果按阳历计算,每年的冬至是在12月22日前后,阳历是西方的历法,也是以天文做基础的。从中国的冬至到阳历的元月一日,这中间有八九天差距。中国古人是站在黄河流域,再具体说是渭河流域观测天象的。西方的阳历,是站在他们那里观测的,这之间有地理站位的差距。二十四节气,是以渭河流域为落脚点和出发点,比较着说,长江流域再往南的区域,时令的变化与这个路线图出入也是很显著的。
  ⑤二十四节气里的警惕心,是对人妄为妄行的警惕,戒欺天,戒逆天。
  (摘编自穆涛《二十四节气里的警惕心》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以《春秋》命名他的历史巨著,可见当时社会只有春和秋的概念。
  B、在春秋时期古人就定出了春秋节气,后来不断改进完善,到汉代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定。
  C、二十四节气是一个轮回,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它的顺序是依天象、地势、农时设定的。
  D、古人把冬至看成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地气开始上升,但阳气只是初动,万物还未萌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文章说理具体且形象。
  B、第三段的举例是为了论证二十四节气里体现出的警惕心。
  C、文章举了黄帝历、周历、鲁历及西方阳历对冬至日的划定的例子,证明了农历和阳历都是以天象、地势、农时为基础。
  D、“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中体现的思想与本文论述的“警惕心”一致。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节气命名国史是中国人把天文、地理、人间沧桑事态互相参照看世界的体现。
  B、从“立春”到“惊蛰”,中间是一个月。
  C、中国的冬至与阳历的元月一日中间相差八九天,这跟东西方观测天文的地理方位有关。
  D、二十四节气只对黄河流域适用,对长江流域往南区域没有指导农时的意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4月29日,国家卫健委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小学阶段35.6%,高中阶段已达到80.5%,中小学阶段近视率随着年级的升高快速增长。2022年中国近视患者人数超6亿,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近视大国。
  此外,高度近视问题不容忽视,高三年级学生近视度数高于600度的占比达到21.9%,青少年一旦发展成高度近视,今后将会大大增加罹患各类眼部疾病甚至失明的风险。近视,尤其是高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