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4题,约9460字。

  (南通市区、通州区、启东市)
  2022-2023学年(上)高一期末质量监测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今年8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内现存最长木拱廊桥-福建宁德屏南万安桥突发大火,桥体烧毁坍塌,引发社会对文物保护的极大关注。
  由于木质结构尤为显著的脆弱性,对木拱廊桥来说,“水火无情”的形容十分贴切。根据建筑学者刘妍的研究,留存至今的木拱廊桥,不少也都经过重建,有的更是以50年至100年为周期频繁重建。究其原因,基本不离火毁或水毁。专家提醒,时至今日,除无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外,更应警惕人为因素对古桥安全带来的深重隐患。
  中国廊桥研究会副会长戴志坚说,木拱廊桥往往与当地民众生活环境关系密切,是周边居民重要聚集场所,不少群众日常会在桥屋下聊天,在桥头开设小卖部,甚至在桥上安装电灯、电视等电器。节庆时,廊桥周围都可能是燃放烟花爆竹的热闹所在。凡此种种,都对木拱廊桥的安全造成一定威胁。
  近年来,多地已经认识到古桥面临的威胁,文物保护单位采取了相应措施加强管理。不过,由于现存木拱古廊桥多位于偏远山区,一旦发生火警,消防人员不易到达,这是需要直面的难题。另外,古廊桥保护还没有国家层面的系统性政策,地方各自为政也造成保护效果的参差。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着眼于区域发展的建设项目如修路、水库建设等,若影响到古桥,如何协调,目前基层很为难。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詹长法说,目前国内文物保护跟踪机制还不够健全。发生事故后,更重要的是追溯事故发生之前是否采取以及采取了什么预防性保护措施,根据暴露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升文物监测预警和日常维护的水平,尽可能把工作做细做实。
  他建议,从技术层面来讲,相关部门应对包括木拱廊桥等容易遭受火灾、水灾等灾害的文物提前做好风险评估,根据不同文物的特点制定“一事一案”、因地制宜的具体保护措施。在文物的日常保护中,可以引入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系统,安装实时预警装置,敷设防火材料等,并形成常态化巡查机制。
  鉴于木拱廊桥这样的古建筑已经与公众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尤应通过向公众普及文物知识,让公众充分了解文物的脆弱性和保护的重要性,让全社会形成文物保护的共识。
  (摘编自马晓澄、邓瑞璇《守护木拱古廊桥》)
  材料二:
  文化遗产记述着灿烂文明,传承着悠久历史和博大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不可复制,不能重造。保护历史文物不仅是法律赋予每个人的责任,也是时代交给我们的重大课题。对那些“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后代子孙”的历史文物,首先要保存下来,才能做好维护。当前,仍有个别地方对文物保护的认识不足,出现拆真建假、“修旧如新”等现象,这些都是文物保护亟待破解的难题。
  文物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留存至今的木拱廊桥,不少都经过重建,但由于“水火无情”,大多毁于人为造成的火灾和水灾。
  B.现存的木拱古廊桥都处于偏远的山区,虽采取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但面临消防人员不易到达的难题。
  C.当前,个别地方出现的拆真建假、“修旧如新”等做法,这不是对文物的保护,而是对文物的破坏。
  D.只有筑牢民族之魂,才能涵养文化根脉,因此需要加强文物保护,让更多的文化遗产焕发新光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木拱廊桥往往与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应强制要求民众搬离木拱廊桥。
  B.如果詹长法提出的保护建议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将对我国文物保护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C.保护好文物不仅能促进社会发展、文明进步,还能巩固精神文明成果和提高民众素养。
  D.要焕发文物新的生命价值,就应让它说话,揭开其“神秘面纱”,使群众能够观察、感受。
  3.下列选项中,能够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四川开展红色文化理论及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活动,推出红军长征四川线路旅游项目。
  B.安徽工程大学学生到众藏文化艺术馆参加“汲取文化营养,传承文化根脉”主题活动。
  C.河北、辽宁等地为提升区域影响力,突显文化底蕴,展开了对“曹雪芹故里”的争夺。
  D.故宫博物院打造数字文物,用三维数据展示文物细节和全貌,让民众零距离触摸文物。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文物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请结合材料提出你对保护文物的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我与地坛(节选)
  史铁生
  ①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②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