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份。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年来,剧本杀作为一种新式线下聚会娱乐方式,被不少城市青年所追捧,这与该游戏打破传统玩家地位桎梏、使受众地位产生变革有极大关联。传统传播文体,如小说、戏剧、电影、电视等,长久以来使接受者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观看思维,剧情再精彩也由角色来演绎,受众以旁观视角参与欣赏过程,其存在本身对作品的完成并无影响。剧本杀在接受体验上真正赋予了受众一定程度的主导权力。它使玩家如愿以偿地成为游戏规则中的主导者。这种主导权力的赋予不仅体现在游戏规则设置上,更体现在游戏营造的角色沉浸感之中。剧本杀编剧主要负责架构故事背景、分配角色及任务,给予玩家一定程度上的情节选择性空间。在游戏过程中,任何角色都有可能掌握决定剧情发展的关键线索,也都有机会成为本场的重要角色,这样的设计机制增加了玩家对游戏角色的驾驭意识。
国内由《明星大侦探》等综艺节目逐渐衍生出了实景推理类游戏,这种游戏在短时间内拓展了受众基数,也为线下衍生游戏项目提供了充分的市场预热和较大的接受潜力。由于青年受众是为剧本杀类节目贡献关注度与点击量的主要群体,所以当剧本杀下沉至线下衍生产品出现在消费市场时,青年观众也大多“平移”过渡为游戏玩家,并进一步在同年龄层面传播推广。对于剧本杀受众来说,推理类节目在认知结构上培养了受众的前期关注度与审美经验,受众钟爱节目所呈现的角色扮演、推理破案、实景沉浸等一系列游戏元素,并期待自己也能拥有明星同款游戏体验,这实际代表了受众从观看到参与的需求心理转换以及对现有“期待视野”的更新渴望。这种“期待”,只有当玩家亲身实践剧本杀游戏、真正拥有推理体验并在合作推理中取得符合逻辑的结果时,才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满足。因此,在剧本杀游戏中,玩家依靠自身的“期待视野”,主动沉浸在游戏过程中,不断生成、诠释意义。
剧本杀游戏文本的合作性、选择性、可交互性,决定了其“在特定空间集体创作”的游玩形式与社交属性。参与剧本杀需要不同的玩家的集体进入,才能完成其意义的建构与游戏性的达成。玩家在进入游戏后能够打破日常生活中的性格拘束,进而完成社会交流,弱化了虚拟空间内的社交壁垒。依托线下剧本杀的物理空间,重新建立起暂时性的非真实环境,并在这个空间中依靠语言、情节、装置、道具等元素营造出超然于现实的虚拟想象。角色无关主次,每位玩家都有着独一无二的角色设定及功能,他(她)所掌握的线索都可能对剧情走向产生影响。这样的游戏叙事逻辑实际模拟了个体在共同体结构中的价值创造过程,并以游戏的虚拟成就感模拟了玩家的存在感与归属感。由此,游戏中对每个人的参与需求,也最终直接引发对“共同创作”的意义建构。
(摘编自车晓宇、龚琛洁《青年角色沉浸的接受美学诠释与意义建构——以剧本杀青年玩家为例》,有删改)
材料二: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游戏世界中找寻情感慰藉。荷兰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赫伊津哈认为,“游戏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它在空间上与平常生活的脱离”。游戏开辟了日常生活之外的一个平行空间,其本质是追求“快乐的良性刺激”的过程。玩家通过参与游戏获得生理和心理的愉悦。这种即时反馈性,能够生成用户黏性并促使用户产生与他人分享的动力。
随着5G、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电子游戏借助先进的媒介技术深层融入身体来统合感官知觉和协调反馈功能,游戏用户更加追求极致的沉浸体验、立体的内容生态和超时空的社交体系。作为沉浸式体验的重要类型,剧本杀游戏力求融合完整的感官系统体验去构建真实感更强的叙事空间。从剧本故事的发生背景出发,注重细节的丰富性和饱满度,在场景搭建、物件摆置、服装道具和氛围营造等方面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创造身临其境的体验空间,模拟出不同类型的故事环境。陌生化、超现实的角色与剧情体验,结合游戏叙事暂时脱离现实身份,尽情阐发新角色,实现对他者身份的摹仿“体验”,获取一种凡俗生活的替代性选择,达到共情角色、宣泄情感的心理净化效果。
这种跨媒介叙事空间完全脱离了桌游时代的空间限制,丰富了游戏体验,增加了通关难度,能够使青年参与游戏的沉浸式感官体验更加丰富。当青年群体沉浸在剧本打造的叙事空间里,用身体感官体验着剧本人生的喜怒哀乐时,也在不断拓展和延伸现实社交互动的边界和形式。这种高感官、强情感的具身参与,有利于建立起对游戏本身更深刻的认知,也能够建立起与同伴之间的情感链接并引发情感共鸣。
(摘编自胡玉宁:《剧本杀:青年浸入游戏叙事的认知图式及其文化嵌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与传统传播文体不同,剧本杀的受众不再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主导作品的完成。
B.剧本杀的设计机制赋予玩家一定的选择空间,这导致了剧本的未定性,增加了玩家的体验感与驾驭意识。
C.剧本杀游戏文本的合作性、选择性、可交互性,有利于玩家在集体创作的过程中交流,打破社交壁垒。
D.数字时代的到来,助推了先进的媒介技术应用到剧本杀中,因此大大提升了玩家参与游戏的感官体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剧本杀游戏能够提高玩家的个人能动性,调动玩家充沛的情感,使玩家有获得感。
B.剧本杀凸显用户体验,能调动玩家的身体感官及情感参与到剧本打造的叙事空间。
C.剧本杀的编剧注重逻辑推理、情节选择,因而能够为玩家提供线下社交的新路径。
D.剧本杀游戏能够使玩家获取一种凡俗生活的替代性选择,助其宣泄情感和心理净化。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A.据报告显示,2021年国内剧本杀市场规模超过150亿元,消费者规模或达941万。
B.受访者表示,剧本杀中的推理只是一种基于游戏需要的设置,并非真实逻辑推理。
C.某玩家说:“玩剧本时,发现自己逐渐地代入了游戏人物,好像自己就是这个角色。”
D.小明常看一些推理类综艺,因为喜欢实景推理类游戏,成为剧本杀的资深玩家。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学者吴艺星认为,相较于传统桌游,剧本杀备受青年玩家欢迎是因其社交属性、情感体验和充分的个人表达。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金牙裘
山山
袁医生有一颗金牙,说话的时候刚好可以看到。袁医生的金牙在我们东岙镇远近闻名,以至于很少有人叫他袁医生,而是叫他金牙医生,还有人直接叫他金医生、金大夫,平白无故地让金氏家族添了个人丁。
……
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不久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4版发布,引起人们对辞书的广泛关注。我国辞书编纂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古代的《尔雅》《说文解字》到近现代的《辞海》《新华字典》《中华大百科全书》等,汇聚了中华文化的精华,构建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辞书在我国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语言文字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文字规范化最重要的工具,是社会语言文字规范的标杆。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本次修订增补了近千条新词语,既有顶层设计、供给侧、公众号、云计算、碳中和、刚需、慢生活、自拍等新词。又有见贤思齐、厚德载物、束俛、竹枝词等此前未收入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词语,并收录了一些词语近年来增添的义项和用法。这些增补的词语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引起的各方面变化。当然,也删除了一些过时或使用频率较低的词语,以及个别查阅价值不大的词语。此外,本次修订明确了大众近年来关注的一些字的写法、读音等问题。如“说客”的读音问题,注为“shuì kè”,同时为反映社会语言实际情况,在该词条后面注明“现在也读shuō kè”。
在了解《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修订内容的同时,很多人认为当前网络词典、网络百科全书已很流行,传统纸质辞书应该进行数字化探索 。的确,人们查阅辞书的习惯在发生改变。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辞书人发扬辞书编纂传统,开启“融媒辞书”研究与实践,力求最大限度地汇集智慧,提升辞书质量,服务大众的辞书生活。
“融媒辞书”首先是辞书大数据库,容量几乎无限,内容不受篇幅制约。其次,释义方式可以模态化,比如,“跳、蹦、跑”和“掐、拧、捏”等动词,用文字解释费劲,用影像显示就相对简单。再次,可以方便地实现跨界关联,不同的辞书及其他数据关联起来,要最大限度满足读者的查询需求。而且,可以根据读者需求进行查询定制,快捷、精准地向读者提供信息。读者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补充辞书条目、修改完善条目内容,而内容若被收入辞书,读者就成了辞书编纂的参与者。
(取材于李宇明、王楠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据统计,我国现今已有300多种网络辞书和辞书App,深刻影响着大众的辞书生活。以《现代汉语词典》App为例,它完整收录《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原书内容,支持数字版、纸版界面一键切换对照阅读,支持手写、语音、摄像头多种输入方式,提供著名播音员李瑞英标准词语播读,以及智能问答助手、词汇分类学习、日识一词个性化学习、同义词辨析、易错词闯关等增值服务,有助于使用者准确高效地理解汉语知识与文化,规范地运用汉语词汇。《现代汉语词典》是我国最有影响的语文词典,以它为代表的电子辞书,带给大众全新的词典应用和语言学习体验,标志着辞书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在辞书数字化发展的进程中,研究者重视读者的体验,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快转向“融媒辞书”。例如聚典数据开放平台,它不是一个单独的辞书应用,而是为阅读、资讯、学习等其他应用提供赋能服务的应用。平台聚合权威工具书内容,收录了国内多家出版社出版的多个学科门类的精品辞书,如《英汉大词典》《心理学大辞典》《中药大辞典》《马克思主义大辞典》《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等,构建起一个系统、可信的知识数据仓库:通过标准化的数据接口,将库藏数据嵌入合作伙伴的各类应用,包括旧读 App、新闻客户端和搜索引擎等,以响应和解决用户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阅读查检需要。
“聚典”用户在电子阅读中遇到需要查检的知识点,只需点击屏幕选中,后台便迅速匹配目标释义,并即刻以弹窗的形式显示。用户了解释义后在屏幕空白处轻点,弹窗消失,继续阅读。用户查检的热点、没有搜到的词,能及时反馈到后台。后台启动编辑流程,以最快速度完成相关内容的撰写、编辑,保证平台内容数据不断充实。“聚典”上线两年以来,已与包括学习强国、微信读书等20多家各类应用建立了合作,累计为3000多万用户提供了6亿多次知识查检服务。“聚典”平台重新定义了工具书的使用方式,改写了用户与工具书的关系,能让用户高效便捷地获得权威准确的知识内容。
(取材于毛文涛、陈雪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4版新增词语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的词语反映时事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变化,如“顶层设计”“供给侧”等。
B.有的词语反映科学技术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云计算”“碳中和”等。
C.有的词语表现现代人的网络特色生活,如“刚需”“慢生活”“自拍”等。
D.有的词语表现流传久远的传统文化思想,如“见贤思齐”“厚德载物”等。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融媒辞书”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着巨大库藏容量,收录内容不受限制。
B.具有多媒体的优势,可以提供模态释义。
C.可实现跨界关联,更好地满足读者需求。
D.可实现交流互动,读者能参与辞书编纂。
3.根据材料二,下列有关词语查检活动的做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现代汉语词典》App查检“功夫”,还可借易错词闯关定制学习。
B.在"聚典"查不到“束修”这个词,要在《现代汉语词典》App查检。
C.在"聚典"能查到“司马迁”“陶渊明”“曾国藩”等历史人物的信息。
D.在“聚典”能查检“心理舒适区”这类词语,个人还可修改辞条内容。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关于辞书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一项是( )(3分)
A.纸质辞书版本在更新,网络辞书可修改,辞书在不断修订中丰富。
B.字典、词典、百科全书等都属于辞书,辞书是工具类图书的总称。
C.“聚典”收录了多个学科门类的精品辞书,辞书内容的涉及面广。
D.《现代汉语词典》App提供多种增值服务,电子辞书更具影响力。
5.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为什么要开展“融媒辞书”的研究与实践。(6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六月的话题
铁凝
5月2日,省报在头版右下角,刊出一封读者来信。信中揭发S市文化局四位局长借现代戏调演之机,大搞不正之风。来信者署名:S市文化局莫雨。
当S市文化局传达室的达师傅把这天的报纸分送到各个办公室后,局内不免出现了一阵不大不小的骚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