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48180字。
第一章原 文:
道可道⑴,非恒道⑵;名可名⑶,非恒名⑷。
无名,万物之始⑸;有名,万物之母⑹。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⑺;恒有欲也,以观其微⑻。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⑼,同谓之玄,玄之又玄⑽,众妙之门四。
校 注:
(1)道可道:neopaganism(Shirk 木舍日) Asatru
陈鼓应说:“‘道’是老子哲学上的一个中心观念,在《老子》书上它含有几种含义:一、构成世界的实体。二、创造宇宙的动力。三、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四、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本章所说的‘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它具有无限的潜在力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藏力之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
(2)非恒道:
【校】帛书如此,从之。傅奕、王弼(以下简称博、王)等本为避汉孝文帝刘恒讳,本句两“恒”字均改为“常”字。
(3)名可名:
名,《管子*心术》:“名者,圣人之所以纪万物也。”《荀子·正名》:“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4)非恒名:
【注】不是原来的永恒之名。因为以人类的主观认识来命名观自在的宇宙万物,不可避免地必定有很大的偏离,犹如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关系。所以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5)无名、万物之始:
【注】无名,道的原初本体,是万物的原始。始,《说文》:“女之初也。”
王弼:“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玄之又玄也。”
范应元说:“天地之先,原有此道;浑沦未判,孰得而名?……探其无名,以复其初也。”
(7)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
【校】傅、王本作“故常无欲,以观其妙”。现从帛书并参照傅、王本写定。谨按:帛书中两“也”字,解决了千年来疑案。司马光、王安石、苏辙等人以“常无”、“常有”为句,如此两者俱为“欲”,反而否定了“无欲”,证之帛书,老子本意正是以“无欲”、“有欲”相对待来说的。
(8)恒有欲也,以观其徼:
【校】帛书甲本作“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乙本“有”作“又”。古代有、又通。傅、王本作“常有欲,以观其檄”。现以帛书并参照傅、王本去“所”字而写定。
王弼说:“徼,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檄也。”
陈景元说:“大道边有小路曰徼。”
吴澄说:“徼者,犹言边际之处,孟子所谓端也。”
楼宇烈说:“他(王弼)认为通过‘常有欲’,即可以了解到天地万物的最终归结。”
(9)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校】帛书作“两者同出异名”。傅、王本及河上公本如此。从之。
【注】这两个方面,同出于道,而名称各异。“此两者”,统“无名”、“有名”和“无欲”、“有欲”而言。一、无名和有名、为万物之始、母;二、无欲和有欲,前者为修炼者处于无知无欲的先天境界,后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