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530字。
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 测试卷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诗词必须有跳跃,这是它与散文、小说很大的区别之一。诗人是最能飞翔的,享有最大的自由。诗的腾空跳跃远远超出逻辑思维的轨道,更多是无意识的侵入。这种跳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比当代中国新诗出现得要频繁。
如苏轼的《永遇乐》,写词人留宿于已故好友张建封的别墅燕子楼,梦见张建封的爱妓盼盼。张建封去世后盼盼因怀念故情仍留住在燕子楼十余年。苏轼在词中将这段真挚的爱情的终结与人生命运飘忽联系起来。词的开头写景不带很多感情色彩: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但紧接突然转入一种深夜的神秘,在无人见中自然地运动: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从平直的写实陡然跌入自然的神秘中。既然“无人见”又如何看见“圆荷”,听见“滴露”,看见“曲港”中鱼在“跳跃”?这些自然又是在写词人的不眠,和夜在寂静中的神秘搏动。这个跳跃是从平常外在的夜跳入神秘的夜的内心深处。接着又写道:
“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
这是由夜的神秘跳入词人恍惚的梦境迷离中。“铿然”两字的奇妙在于它传达了夜的极端静寂,一叶落地才会铿然有声,但也写词人入睡不熟,落叶声竟大得如夜间三鼓声那么响,惊断了词人本来就黯然神伤的梦魂,因为他正梦见“盼盼”。“盼盼”作为高唐赋中的爱神“神女”出现在词人梦中。这又从沉寂无人的自然夜景突然跌入人间难以长留的爱恋真情的悲伤中。词人醒来后激动不已,出户在月下的燕子楼前园中徘徊。但又突然设想他年别人看见今夜的自己。自己的漂泊的一生又与爱情的无常、生命的短暂、死亡与流浪重叠在一起,思路又转而考虑生命和爱情的短暂: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这时词人开始了时间的跳跃,设想他日他人看见自己站在空了的燕子楼前将如何想呢?于是写道: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这是用历史的第三双眼睛观看人、物、己,得出时空外的超前的景观。“跳跃”至此达到极峰,人类渺小,宇宙无穷,旧欢新怨只是梦境,自身的漂泊经营,也不过是令后人浩叹而已。这种跳跃从个人的爱情、生死,突然跌入宇宙的黑洞,顿时为诗增加了多少时空的深度。超越渺渺的旧欢新怨的情网,与“营营”的狭窄天地,这种感叹绝非消极,反是突破狭小天地的智慧,又充满血肉的真情。全词在104字内经历了7次大的意境的跳跃;以词人的眼睛,历史的眼睛进行了穿透时空的观察,表述了超越的感情,说明苏轼在古典诗词方面登峰造极的创造是新诗未曾达到的。
跳跃于古今、生死、今昔之间是诗人在小小的百来字的狭小空间中所以能超出时空达到思想感觉的自由天地的重要原因,没有跳跃就不能有精练深邃的诗,诗忌冗长松散、迟缓、平板、浮华,而这些都因为跳跃得到医治,可以说诗的精灵要求跳跃,没有跳跃就没有诗,但没有卓越的天才,就像鸟没有翅膀,如何能跳跃飞越。有跳跃不一定就是好诗,但没有跳跃也就没有了诗的精灵,诗也就不过是尸存而已。
(摘编自郑敏《谈“时空的跳跃”》)
材料二:
清代赵执信在《谈龙录》中记有司寇王士祯这样一段话说:“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王士祯,在这里所强调的是从龙之部分表现龙的神韵,从而体现龙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超出逻辑思维的限制,呈现出语言跳跃性的特点,这是诗歌不同于散文、小说文体的一个特征。
B.苏轼《永遇乐》的第二次跳跃是,从词人主观色彩的神秘夜景跳入未来人们看见自己站在燕子楼前的情景。
C.苏轼在古典诗词中的创造在于,他能超越人类渺小个体的感情,以穿透时空的观察思考整个宇宙的无穷话题。
D.诗歌的精练深邃离不开跳跃性,没有跳跃的诗一定不是好诗,但具有了跳跃性也不一定是好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跳跃是诗歌的灵魂,对读者来说,要想把握一首诗的深层内涵,必须通过想象补充诗歌语言之外的空白。
B.诗人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语言的跳跃来创设一种诗境,读者能够正确领悟后,必然会产生审美的愉悦感。
C.“巴山夜雨涨秋池”虽然没有正面回答关于归期的问题,但是通过写景暗含抒情的方式,委婉回答了对方——归途无期。
D.诗歌不像散文在句式的衔接上讲究语法和表述的连贯性、逻辑性,因此诗歌的感情逻辑比散文差一些。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能体现诗歌语言时间跳跃性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B.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C.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D.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的相同的论证方法。
5.诗词具有跳跃性,请从这个特点分析鉴赏诗词要注意什么。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①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①张孝祥;南宋词人。宋孝宗乾道二年,张孝祥因人进谗言而被罢官,由桂林北归,途径洞庭湖时作此词。
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罢官北归,时近中秋,途经洞庭,写了这首词来描摹洞庭月色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