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800字。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
江苏省盐城市、南京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测试高三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无声的歌
荒 煤
一九三八年的十月革命节。
黄昏夕照中,延安城闪耀着热情和欢喜的光辉;红旗在阵阵歌声里飘扬起来,街道上拥挤着灰色的人群,阳光投射在他们红红的脸颊上、衣领和胸襟上的红证章上。落日似燃烧起一堆火焰,熊熊的红光在苍穹波动着。
他仿佛投入太鲜丽的红色的海里,感到头都有些昏眩起来。
他有一张瘦削苍白的脸。一双很大的眼睛,然而那样灰黯,没有光彩。他身材很高,但瘦瘦的腰杆有些弯曲。他慢慢地移动脚步,两腿之间保持了相当的距离,并且显出了膝盖的僵硬。其实,他是一个二十五岁的青年,是刚从监狱被释放,才来到延安的。
到延安三天,一切都在他眼前呈现着新奇的印象。随着人群走进会场,他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奇迹。有最新式武器的军队和荷着红缨枪、大刀的农民自卫队站在一起,铜号和唢呐用完全不同的节奏齐吹着。小脚的妇女,背着木刀的儿童团……每个人都在歌唱。他觉得每个人都会歌唱,歌唱斗争的热情,未来的希冀……是一种幸福!可是他同时却回忆起一个没有歌声的时代……
六年前的秋天,一个细雨濛濛的夜晚,入狱三个月的他突然被送进一辆黑色的大囚车。一切都是漆黑的,车厢空旷旷的。死亡的影子以最清晰的想象掠过他的脑海,却又没有恐怖。
车走入了街道,他借了些许灯光,看见了车厢里的同伴。两个身材较高大的人,另一个是女的,却很瘦小,长长的头发盖住了脸蜷缩着;两个人中间,有一个站起来斜靠着车壁,一直不动地凝视窗外。
车子穿过一条热闹的街道,站在窗前的人猛然地咬着牙闷声叫道:“同志们!我们唱《国际歌》!”
他也站起来,身子一晃,便挨近了那几个人。那个高个子盯了他一眼,说:“唱!” 他摇摇头说:“我不……”
汉子激怒地推了他一掌,冷笑道:“胆怯的东西!去你的……来,我们唱!”
“什么?我真不会唱!”他气愤地叫了起来。他觉得“胆怯”两字非常损伤自己。他记起来,第一次看见这个歌并不久,那是印在一个小册子的前面,一个比他还小的同志送来的。他心跳了,睁了大眼睛望着那同志,问道:
“你会唱么?”他用有些颤栗的手指指着那支歌问。
“不,我也不会!”青年摇着头,随即抓住了他的手,坚定地说道:“有同志会的,慢慢的,我们一起学吧!”他们两个紧紧握住手,互相凝视着,充满了坚信地笑了。
从此,他心里秘密地埋藏着一支歌,在疲乏和烦恼的时候,他便用一种无声的自己的调子,默默地在心里背诵着这支歌,算作歌唱。
可是工作是紧张的,四周恐怖的压抑有如窒息的瓶子,闷得你喘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黯淡无光的眼神、弯曲的腰杆和特殊的走路姿势等,暗示了六年的监狱生活对“他” 的摧残。
B.在车厢里被同志指责为“胆怯的东西”,“他”先“气愤”后“难受”,表明其情绪 渐趋平和。
C.醒来后“他”由身子的“潮湿”“寒冷”“没有什么苦痛”意识到自己还活着并且没 有受伤。
D.集会上众人脱帽齐唱《国际歌》,表明歌曲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体现延安人民的团 结一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通过多种手法表现人物心理,有助于更好地呈现人物在革命斗争中逐步成长的心 路历程。
B.小说以点面结合的手法表现众人合唱的盛况,以“他”努力发声的行为侧面表现歌曲 的感染力。
C.作为革命现实主义作品,小说追求对时代风貌的忠实反映,在场景的描写中努力做到 客观冷静。
D.小说隐去所有人物的姓名,不但不影响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反而有助于突出这些形象 的普遍性。
8.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标题“无声的歌”的丰富意蕴。(6分)
9.这篇小说时空多次转换,叙述却紧凑有序,请结合文本简析原因。(6分)
江苏省苏北四市202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小菜一碟
赵文辉
今天又是一个重霾天气,压得人喘不上气来。他们在等一个人,给饭馆供应木耳的那个东北人。
俩人都没有吃早餐,大伟给丽菊冲了一碗鸡蛋水,丽菊根本没有心情碰它,水慢慢地变凉,变凉。饭馆里空空荡荡,明天,这里的一切就不属于他们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