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620字。
醴陵市2023年高一开年摸底联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费孝通将传统中国概念化为“乡土中国”,源于他的“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观察。但是,他没有给出一个关于乡土中国基本特征的架构。在我们看来,乡土中国的特征可以从农民与土地、农民与村庄的关系梳理出,因为人的行为与制度规则嵌于人与土地的关系以及人与村庄的关系之中。
乡土中国的根基是农本立国。农业始终在传统经济中占绝对比重。据麦迪森估算,到1890年时,农业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8%以上,农业部门使用了全部劳动力的4/5。80%左右的耕地用来种植粮食,粮食生产一项占到经济总产值60%。随着土地资源日益短缺的约束增强,传统农业通过经验技术的累积性改进和制度演化,实现了“长期的自我维持”,伴随公元8~13世纪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粗放式旱地农业转变为精耕细作水稻农业,支撑传统农业高产的主要因素得以奠定。传统中国的农业不仅支撑了15世纪以后400年间的人口增长,也使得人均生活水平直到19世纪中叶以前都维持在稳定的水平,并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费孝通,1998)。悠久的农业文明滋养和催生了如此庞大的人口,也使以农为本的帝国秩序得以维系并强化。中国明清6个世纪间,尽管土地生产率不断提高——其间粮食产量的增长有一半归于土地单产的提高,但劳动生产率却不断下降,陷入所谓的“高水平均街陷阱”——由于无法通过增加单位劳动的资本投入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中国的前现代增长实质上成为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黄宗智,2000)。
来自土的束缚还造成一种无法从土中挣脱的结构。就城乡关系而言,传统中国社会中的城市最主要的职能是行政与军事,所要管理和预防的恰怡是广大农村社会及有可能从中孕育出来的农民抗争。城市拥有的商业功能主要是基于农村一层层向上集聚而成的中心市场。传统城市的城内以及周边由居民耕种的农田与菜园包围,很多城市居民本身就是在农村地区拥有土地的城居地主,他们并没有真正离土而居,依旧处于与乡村社会类似的宗族与村落组织网络之中(施坚雅,2000)。换言之,传统中国的城市并没有发展出一套独立于农业文明的“城市文明”,依然是乡土中国的组成部分。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已经过半,长期困扰转型的城乡关系也出现政变,一些新的特征巴经显现,且在城乡中国阶段越来越明显。在城乡中国阶段,要矫正单纯城镇化导向的公共政策。相当长时期的一个误区是,将城镇化作为实现现代化的唯一目标,以为城镇化能带来乡村问题顺其自然的解决。事实上,单向城镇化的结果不仅导致大量的城市病,而且导致乡村问题加剧。城乡中国阶段的公共政策必须以城乡平等发展为基础,而不是以消灭乡村为结果,只有城乡的平等发展才能实现城乡两个文明的共生、共融、共荣。将城乡中国而非城市中国作为一个阶段,將允许城市与乡村良性互动,生产要素在城乡有效配置,这样更有利于抵达城市中国。
中国已经向乡土中国告别,已经处于城乡中国阶段,但还需要经过相当长时期的努力,历经结构进一步深化和二元体制的障碍解除,实现中国的结构现代化和伟大转型。
(摘编自刘守英、王一鸽《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转型的乡村变迁视角》
材料二:
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历史先声。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晏阳初、梁激溟、费孝通等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掀起了乡村社会改良与乡土理论建构的高潮,推动了传统乡村社会的复兴。尤其是费孝通较早发现并指明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特征,后来成为指导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研究的经典理论。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和社会运动先后实践了农民土地私有制、合作化、人民公社、包产到户等不同时期的土地所有和经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清6个世纪间的土地生产率不断提高,达成高水平均衡发展,但劳动生产率却不断下降,实质上成为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
B.梁漱溪、费孝通等人掀起了乡村社会改良与乡土理论建构的高潮,其中费孝通的一些理论成为指导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研究的经典理论。
C.1949年后,我国经历了土地私有制、合作化、包产到户等不同时期的土地变革和社会运动,十九大后我国乡村社会将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D.赵奥认为应以乡村旅游助力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走有特色的“村寨镇化’道路,促进“族际整合、经济转型、文化交融与协同共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士地资源日益短缺、经济中心南移等因素的影响,粗放式旱地农业逐渐向精耕细作的水稻衣业转变。
B.传统中国的农业支撑了15世纪以后400年间的人口增长,使人均生活水平维持稳定,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和束缚。
C.传统中国的城市成为乡土中国的组成部分,而如今的中国己经告别了乡土中国,处于城乡中国阶段。
D.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步伐,实现乡村振兴,可以从路径、布局等方面人手,其中整体布局最为重要。
3.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有人记述,乾隆时,“约计州县田亩,百姓所有者不过十之二三,余皆绅衿商贾之产,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清代以来,大批地主开始城居,成为一种时尚。
B.对于自己三十年代的田野调查止于乡村而未能涉区城镇,费孝通先生心存遗憾,后来曾解释说那是因为当时他缺三研究城镇的条件:“一是时间不够用,三是我一个人单干不行。”
C.《周礼•考工记»提出“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城市已经成为一种“工具”,在其中暗示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
D.宇文恺建都前考察了南朝的建康故城,建立新都名大兴城,至唐朝开国,改大兴城为长安。唐长安的城市制度与布局影响到了日本平城京(今奈良)和平安京(今京都)的建设。
4.简要梳理材料二第二段的论证思路。(4分)
5.上述材料对当下推进乡村振兴有何启示?请简要概括。(4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6-9题。
蒯记煎包
白龙涛
①(甲)煎包有肉不在皮上。
②这是蒯记煎包铺老板李大个的口头禅。用他的话说,这句话包罗万象,意思深着哩。铺里的煎包也的确如此,陷大皮白,焦酥多汁,用筷子拦腰夹起,往嘴里一送,汤汁滋出,再呷口豆粥或胡辣汤,立时,眼里、舌根、心窝里就都润了。
③蒯记煎包铺,,仄在虞城马牧市场一角。陈设简陋,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