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240字。
大理、丽江2023届高中毕业生第二次复习统一检测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井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在我们现在读来,鬼神、君臣、父子、夫妇等具体的社会关系,怎能和贵贱、亲疏、远近、上下等抽象的相对地位相提并论?……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固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祝福》中,鲁镇作为传统文化的象征,体现着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构成。我与祥林嫂都是有别于“鲁镇”的外乡人“祝福”的习俗发掘了我与祥林嫂外乡人身份,见证了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构成。因祥林嫂外乡人的身份,她的悲哀无法唤起鲁镇民众的同情心、反而成为鲁镇民众把玩、鉴赏的对象。鲁镇本是我的故乡,我作为新知识分子,早已成为“文化”外乡人,祥林嫂试图借“祝福”重新介入生活的失败,向我提出“究竟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差序格局”就如同把一块石头丢在水中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而乡土社会道德的意义也建筑在这种以“己”为中心的联系里。
B.在《祝福》中,对于“我”和“祥林嫂”,鲁镇都是一定意义上的外乡,因文化或地缘的原因,“我”和“祥林嫂”都无法真正接近鲁镇。
C.微信因为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所以呈现出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
D.微信圈层的出现极大地扩充了公共领域的边界,打破了传统乡土社会相对封闭的局面,其圈层范围的大小取决于血缘、学缘等诸多因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鬼神作为十伦中的一伦,祥林嫂与鲁镇的民众都十分信服。祥林嫂将希望寄托于参与“祝福”,鲁镇人希望借“祝福”向神灵祈求保佑。
B.微信是通过一根根私人联系所连接成的社交平台,在互联网时代“新差序格局”的影响下,这种联系形成了一个个界限分明的微信圈层。
C.《红楼梦》中攀附贾家的人,在贾家得势时,与贾家攀亲带故,在贾家失势时,避之如恐不及,这体现了“差序格局”理论中的伸缩性。
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提及了“差序格局”,但两者的侧重点不一样,前者侧重用“差序格局”分析文学作品,而后者则用来分析社交软件。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
B.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D.尊尚贤而任使能,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墨子》)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三的论证思路。(4分)
5.在鲁迅的作品《故乡》中,小时候“我”和闰土一起玩乐,充满了快乐与童真;成年之后,“我”和闰土渐行渐远“我”与闰土关系亲近,家里的东西任他挑选了拿走;而“我”与杨二嫂关系疏远,对她没什么印象,同时也看不惯她偷拿东西。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上述情节。(6分)
(二)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河的颜色
王若冰
对于中国人来说,每个人生下来最先知道并让人心向往之的大江大河,大抵应该就是黄河和长江了吧?
这不仅因为在尚不能独自出门远游的童年时代,小学《语文》课本里“不尽长江滚滚来”和“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所激发起的无边幻想,让原本就心怀童稚的少年浮想联翩,还因为从那一刻起,每一位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都深深地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我们是炎黄之后、黄河长江养育的儿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