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530字。
河北省保定市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康德对德福关系问题进行了新的探讨,他认为实践理性的目标是追求道德,追求善。道德有二:一是以对象本身为决定原则的道德,二是以法则为决定原则的道德。前者不是真正的道德,只是他律道德,只有以法则为决定原则,才是真正的道德,即自律道德。仅仅如此还不够,还必须在此基础上让道德配享幸福,最终达到最高的善。人不能缺少道德,更不能缺少幸福。道德不可缺少,是因为只有道德才能代表人的价值;幸福不可缺少,是因为如果有德之人总是得不到幸福,那么这种道德对人而言也难以接受。因此,必须想办法把道德和幸福结合起来,两个方面都照顾好。无条件的纯善极善配享幸福,才是道德的最高目的,才是圆满的。如何将纯德之善与幸福联系起来以达至圆满,就成了康德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牟宗三将康德最高的善译为圆善,取整全而圆满之义。
在牟宗三的《圆善论》看来,儒家有一“敬以直内,义以方外”的道德宗骨,这一道德宗骨就是孔子的仁,孟子的本心。无论是孔子的仁还是孟子的本心,都是道德的本体。这种道德本体有强烈的创生性,可以创生道德的存有。在创生道德存有过程中,道德之心可以将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赋予宇宙万物,同时也影响到对于成就道德过程中那些付出和牺牲的看法,使那些付出和牺牲随心而转,转化为内心的满足和愉悦,成为道德幸福。这样一来,既有德,又有福,德福一致,圆善由此而成。
但儒家并不关心康德意义的圆善问题,保证有德之人必有福,不打这个包票,是因为他们看得很清楚,道德与幸福并不是一码事,一个在内,一个在外,分属不同的领域,不能混在一起。这方面孟子讲得最清楚:"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孟子•尽心上》)道德的根据是在每个人内心的,你好好去求,就能得到,你放弃,就会丢掉,因为这是"求在我者"。孔子的弟子伯牛不幸染有恶疾,孔子前往看望,发出无可奈何的叹息,感叹这样的人也会遭遇这种情况。这就说明,即使有德的人,也会罹患重病,也会短命天折。
(摘编自杨泽波《从德福关系看儒家的人文特质》)
材料二:
儒家讲求德性修为,首先考虑的不是能否由此获致福报,而是本来就将修德作为主体的存在论基础予以肯认。此第一层级的基础义理。孔子讲“为仁由己、欲仁则仁至、优道不忧贫",孟子讲"仁义礼智谓性不谓命、非由外铄、天爵",均以德性作为最根本的价值基础。换句话说,作为最直接的主体义务,主体的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德福关系问题,康德提倡以法则为决定原则的道德,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让道德和幸福结合起来,最终达到圆满。
B.牟宗三认为孔子的仁、孟子的本心都是道德的本体。这种道德本体具有创生性,在创生过程中,可以赋予外物以价值和意义。
C. 儒家讲求德性修为,肯定修德是主体的存在论基础,这是第一层基础义理。如果掺杂功利动机,就不符合先天的道德法则。
D.斯多亚派认为德行就是整个至善,幸福是主体自觉的德行,伊壁鸠鲁派认为幸福就是整个至善,德行是获取幸福的形式。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牟宗三认为儒家的道德之心把付出和牺牲转化为道德幸福,德福一致以达圆善。
B.孟子认为德是“求在我者”,应该积极主动;福则是“求在外者”,不必强求。
C.功利主义认为把幸福作为追求的第一义谛,道德虽也值得追求,但是次要目的。
D.《中庸》说大德必得位、禄、名、寿,明确论证了儒家“有德必有福”的观点。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子路为孔子的遭遇深感不平,认为"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
B. 颜渊德行很高,深受孔子的赏识,但是他也难免于穷居随巷、箪食瓢饮的处境。
C.善者吃亏,有德者生计堪忧,会动摇德性存在根基,引发"道德无用论"感慨。
D.教师的幸福与道德紧密相关,教师应通过实践在修身、敬业、创造中以德谋福。
4.两则材料在进行论证时多有引用,请结合材料分析引用论证的作用。(4分)
5.在道德与幸福之间保持一定程度的正向一致,是任何一个正常社会得以良性运转的基本条件。请你根据材料谈谈如何既能涵养道德又能保持幸福感。(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神 话
陈毓
现在走来的是夸父。颀长、矫健的夸父。她长发、长腿、长手臂。她在大地上疾步如飞,风是她最亲的旅伴。
她的皮肤黑而结实,她颧骨上有太阳的红。她是炎帝族的后裔,当冥神的孙女。从小获得的教化使她情感单纯,爱得无保留,恨得不顾忌,欢喜与悲伤都如无云的天空一般真纯坦荡。
夸父和她的族人住在荒寒之地,恶劣的环境检验着生命的坚韧。她眼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